污染防治 拉動內需時也不放松
一些地方實施的經濟刺激計劃沒有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一些“兩高一資”企業可能卷土重來,一些已經淘汰的落后產能、設備和企業可能死灰復燃,污染可能會出現反彈
□張力軍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探索環保新道路沒有一個固定框架,而是一個開放體系,要求我們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戰略和措施。
我們要看到,污染防治工作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方面,中央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措施,環保投入進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能力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企業減產、停產或關閉,落后產能得到自然淘汰,環境污染的壓力將有所緩解。我們還要看到,污染防治工作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方面,金融危機使很多企業利潤減少,資金流動性下降,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正常運行的難度加大,偷排漏排風險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實施的經濟刺激計劃沒有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一些“兩高一資”企業可能卷土重來,一些已經淘汰的落后產能、設備和企業可能死灰復燃,污染可能會出現反彈。我們更要看到,國內經濟走出低谷后的強勁反彈將會給環境帶來更大壓力。我們要深刻吸取歷次經濟周期性波動反彈造成環境更大破壞的經驗教訓,一定要把問題考慮得更全面一些,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準備得更周密一些,未雨綢繆,早作謀劃,扎實工作,迎接新一輪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挑戰。
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壓力同在的復雜形勢,我們應該把污染防治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執政為民的重大戰略中去思考,努力實現從被動治理向主動防控的戰略性轉變,切實增強主動防控能力,在“防”上下足功夫,將主動預防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貫徹到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貫徹到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各個環節,逐步建立起全防全控的防范體系,從國家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減少污染物產生。我們要深入分析當前與長遠、國內與國際的經濟形勢和環境形勢,統籌考慮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的相互關系,增強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影響的能力。在經濟擴張時期,嚴格環境準入,轉變發展方式,淘汰落后產能;在經濟緊縮時期,加強環境監督管理,構建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
本報記者 孫秀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