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能選擇的痛
幸福:會在那遙遠處
——傾聽來自高校貧困學子的心聲
貧困大學生———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從跨入大學校門、在校園里拼搏的四年,到離開校園走上就業之路,這期間他們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一切。
了解他們的故事,能更加讓人感受到“生活”的重量……
大一:難以承受的高昂學費
據媒體報道,目前我國高校生人均學費已從1995年的800元漲到2004年的5000元,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的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的純收入。高校五六千元的學費刺痛著農村孩子和家長的心,使許多農村孩子對大學望而卻步。
蘇麗,一個來自廣西國家級貧困縣田東縣的樸素女孩,現在是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系2005級的學生。
這是一個五姐妹的農村大家庭:大姐大專畢業已工作,二姐高中畢業為供妹妹們念書外出打工,三姐讀大二,蘇麗讀大一,五妹正在上高一。
蘇麗一家的主要收入是靠賣稻谷和蔬菜,一年只有四五千元。兩個姐姐每月給家里寄七八百元,而三姐、蘇麗、五妹的學費每年大約需要1.5萬元。
由于家里收入少和姐姐讀書已經欠下幾萬元外債,蘇麗入學時毫不猶豫簽下四年助學貸款合同,“如果不貸款,家里根本負擔不起兩個人的大學費用。”
雖然自己和三姐圓了大學夢,然而蘇麗心中永遠對二姐所做的犧牲充滿內疚。
“二姐是個很優秀、也很有思想的人,第一年高考失誤沒考上,媽媽為了三姐和我能上大學沒讓她復讀,她雖然沒說什么就去打工了,但我知道她心里肯定很難受。二姐在工廠打工,做那種很精細的活兒,對眼睛不好。每次和她通電話,我都不敢告訴她我這里有什么新奇好玩的事情,在她工作幾小時后再走十幾分鐘的路,到電話亭給我打電話時,外面世界的精彩對她來說是很遙遠的夢。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她打電話過來,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一直在哭,我不是很清楚她有什么委屈,但我知道那一刻的二姐一定是很寂寞無助的,而且她一輩子的命運可能就要這樣了……”說這話時,蘇麗眼中已經含滿淚水。
蘇麗的大學生活很節儉。她得到一份國家助學金,每月有150元伙食費。蘇麗說,如果只吃面食、粥、青菜、豆腐,一個月還吃不完150元呢。
今年春節返校時,媽媽給了她650元,她說這學期生活費就差不多了。蘇麗也曾打電話跟爸爸說,想買個400元左右的手機,但聽到爸爸有些支吾的語氣,她就再也沒提了。
看到寢室有同學逛街一次就能花掉家里一年的收入,蘇麗會不能理解,甚至有些許的不平衡,但是出生不能選擇,她相信幸福會在遠處等她。
記者手記:不能供幾個孩子同時上大學,就只能犧牲其中一個子女的前途,中國農村普遍存在著像蘇麗這樣的家庭。貧窮的家境讓人無從選擇、昂貴的學費讓人喘不過氣,現實就這樣殘酷地軋過貧困孩子的生命軌道。
大二大三:學習和兼職中疲憊行走
在高校,多數貧困生選擇做兼職來改善四年生活的窘境,希望能在經濟上自食其力。在外出兼職打拼的同時,時間、精力、學習、友情、社交等都是她們面臨的問題。
本來是賓館老板女兒的王蕾,因為父親生意破產,一下子成了貧困生:父親的賓館、家里的房子都被拍賣查封,父母臨時租房子住,姐姐念完大一就停學了,弟弟正讀高一。
王蕾現在是中國政法大學思想政治系大二的學生,今年她剛簽了三年的助學貸款合同,為解決自己生活費的問題,她開始拼命在外兼職。
沉重的經濟壓力迫使她只能不停打拼。春節過后,姐姐來北京打工,兩人總共才帶來300多元錢,花完車費和伙食費之后剩下不到50元。
之后,王蕾在信用卡上透支了2000多元幫姐姐安頓房子找工作,去年她已透支了1000多元幫弟弟交學費,銀行的催卡單令她十分著急。
王蕾最累的時候同時做過三個兼職:周六周日每天做四小時家教,45元一個小時;每周一次在酒吧里領舞,三四百元一次;每周兩天在公司做文員,1000多元一個月,那個月她賺了4800元。
兩年來,她跑了三分之二個北京城,參加過無數次的面試,嘗試過各種兼職,認識了許多朋友,綜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如今的她很自信:“我可以游刃有余地參加任何大公司的面試。”
王蕾認為她最大的收獲是,哪怕只剩一元坐公交車的錢,她也能生存。
但努力掙錢的背后,是學習上的疲于應付和與同學之間的疏遠。
王蕾說,周一的英語課自己盡量不逃,其他課有時間才去上;考試就只能靠突擊惡補,雖然強化訓練都能使功課及格,但她對這種“通過”還是不滿意。
有時工作后拖著疲憊身子回來的王蕾,常會懷疑這樣做到底值不值。
前段時間,她辭掉了校外的兼職工作,只在學校里做些勤工助學工作。她希望自己能盡快填補上知識的空白點:“我在有意看些國際商務方面的書,英語也想有所提高,去年四級憑運氣勉強通過了,希望六級能憑真本事考過。”
王蕾現在比較擔心的是與同學的相處:“我特別害怕去教室,怕同學們覺得我是個在外面漂的人,似乎有層無形的隔膜阻擋我和她們像以前一樣聊天,能說知心話的同學還是很少,我更愿一個人坐在圖書館學習。”
記者手記:憧憬未來,不安現狀,總有一些像王蕾這樣的貧困生,在社會上拼搏奮斗,努力做一個肯拼會干的“能人”,在校園里艱辛地學習生活,爭取做個“好學生”,然而一切都不會是想像中那么完美,她們在收獲著,也在失去著。
大四:就業路漫漫
為緩解家庭困境,讓弟妹接受更好的教育,多數貧困學子完成本科教育后,會放棄考研走上就業之路,一項針對華中地區10所高校的專題調查表明,貧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貧困生低40%左右。然而對他們來說,就業之路更充滿艱難曲折。
“找工作難,貧困生找工作更難!”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大四的王玉亭感慨。父母靠賣菜養家,弟弟上大二,為早日贍養父母和扶持弟弟讀書,她選擇了找工作。但突然猛增的就業花費,卻是她沒有想像到和難以承受的。
作為一個貧困生,大四以前的王玉亭很少花錢買衣服和化妝品打扮自己,現在隨著應聘對衣著容貌的重視,她也被迫開始買化妝品、職業套裝、做頭發等。
為了參加一個法律助理崗位的面試,她“狠心”花了270元買了一件有生以來最貴的衣服。
王玉亭滿懷信心地穿著這套自以為很正式的衣服去面試,由于沒有經驗和其他原因,面試效果并不好。招聘負責人隨后打來電話說,她不符合公司的招人要求,而且還指出她當天穿的衣服不適合學生的風格,有點太過了。
經歷這次面試后,王玉亭心里一直很不好受。
令王玉亭頭疼的還有找工作中的信息、人際關系等問題:“父母都是農民,沒有什么文化水平和社會關系,自然也幫不上什么忙,各種就業信息都得自己找,而自己一個個去闖招聘會,成功就業的機會就太小了。“
有一次,王玉亭空著肚子去北京農展館參加招聘會,滿眼望去,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一群人在圍著企業轉,王玉亭整個人都轉暈了。
累了的王玉亭后來和一群同樣無助的人坐在旁邊的階梯上休息,遙望遠方的那一刻,她只覺得前途特別迷茫。
記者手記:與經濟條件好的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多來自窮鄉僻壤或城鎮低保家庭,沒有可恃的經濟基礎,沒有可依的“人脈”,只能靠自身奮斗;面對不菲的就業成本,背負著個人的希望、家庭的寄托,又承受著巨大身心壓力的他們,前方的路還很艱辛漫長。
據統計,我國現有貧困大學生約240萬,占大學生在校人數20%。其中特困學生占在校生的5%到10%,約為160萬人。上面這些貧困生和他們的故事只是200多萬貧困生的幾個縮影。而貧困生的入學、生活、就業問題更不是一時就能解決的,正如溫總理所說:“需要調動各方積極性,大家都負起責任來。”
但透過這些真實的故事,我們又能真切地理解生活的多面性。我們能期待,隨著國家、社會各界陽光雨露的滋潤,多年后,貧困不再會是學子們心中的痛,而幸福就會在那不遠處。(本報記者丁國元 實習生杜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