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奮斗目標;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實現宏偉目標,完成歷史任務,需要花費很大的氣力,需要做許多扎扎實實的工作。如果農村小康建設搞不好,影響的不僅僅是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會影響整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所以,我們必須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真正重視農村小康建設,切實抓好農村小康建設,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切實抓好農村小康建設,必須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視。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不斷實施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戰略舉措,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績。但也不可否認,還有一部分領導同志對“三農”問題重視不夠,尤其是對農村小康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必須看到,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發展得如何,直接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利益實現得怎樣,直接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成敗;我國的城鄉差別還很大,不僅影響到農村的發展,更關乎到農村的穩定。因此,“三農”問題和農村小康建設問題,對整個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必須放到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來考慮。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各項事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由于各種原因,多數農村還比較落后,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較低,有的地方甚至連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農村居住分散,多數分布在山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生產力水平低,相當多的地方仍然用原始的生產方式從事農業生產;農民的整體素質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農產品的商品率、農業的產業化程度都很低;農業生產時刻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約。這些都給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農民的增收及農村小康建設造成巨大的困難。如果對此缺乏清醒的認識,盲目樂觀,淡然處之,必然要犯歷史性錯誤。
切實抓好農村小康建設,必須制定科學的發展思路。應當清楚,我們現在搞的小康建設,是在市場經濟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態勢下進行的,而且是全面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和人的和諧發展與全面進步。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制定出科學的發展思路。這個思路既要面向市場,又要發揮優勢;既要反映經濟規律,又要尊重自然規律;既要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又要符合小康建設的整體目標。首先,要抓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通過農產品區域化、優質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全面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其次,要城鄉統籌,全方位推進,開創農村小康建設的新途徑。要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破除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合理配置資源;同時,要以縣城和有發展潛力的建制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再次,要以教育、文化、衛生為重點,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在抓好農村義務教育的同時,抓好農民的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和科技知識;建立健全農村醫療衛生保健體系,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重視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切實抓好農村小康建設,必須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體制保證。一是要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要按照中央有關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出臺一批能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支農基金穩定增長的機制,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二是要通過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科學規范農村經濟、行政、社會的運行,有效防止亂收費、亂攤派及其他違法腐敗現象的泛濫,為農村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三是要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基本救濟制度,更好地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維護農村的社會穩定。四是要建立和完善農村衛生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農村公共衛生投入力度,改革農村醫療衛生體制,建立和完善農村基本公共衛生保障制度,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原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