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金人慶:取消農業稅是"三農"問題重大戰略性舉措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5 年 12 月 31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延續數千年的農業稅終于走進了歷史博物館。就取消農業稅的有關問題,新華社記者30日采訪了財政部部長金人慶。

問:金部長,農業稅乃“皇糧國稅,天經地義”,本屆府為什么要下決心予以取消?

答:農業稅作為一種在農村征收、來源于農業并由農民直接承擔的稅賦,已在中國存續了2600年之久,期間共經歷了五次大的調整和變化。總的看來,歷史上農業稅制變化的趨勢是由繁到簡,但無論形式多變、名稱多變卻未改變農業稅作為國家主要稅種和收入來源的地位與作用,“皇糧國稅”一直是農民天經地義必須繳納的。新中國成立后,為保證國家政權穩定和推進工業化建設,農業稅在相當時期內,一直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新時期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審時度勢,果斷作出了全面取消農業稅的重大決策。這一德政之舉,充分體現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廣大農民的關愛、對農村繁榮的關心、對農業發展的關注。黨中央、國務院之所以下大決心取消農業稅,我的理解是確有這個必要,而且也具備承受的能力。

有必要,就是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難點和重點都在“三農”。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問題還很突出,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溫總理曾引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心中為念農???,耳里如聞饑凍聲”,來表達他對“三農”的關切之情。我深受震撼,深為感動。在現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才能切實優化經濟結構和實現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因此,取消農業稅,絕不僅僅是為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而是關系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有能力,就是說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財力不斷壯大,國家財政有能力、有實力承擔取消農業稅這個成本。盡管取消農業稅會減少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支出,但從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局看,這些財政的減收增支是為破解“三農”難題、從根本上改變二元經濟結構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造成的瓶頸制約、造福廣大農民所付出的代價,不僅是應該的、必要的,也是十分值得的。

問:全面取消農業稅,對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有何重大意義?

答:全面取消農業稅,是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戰略性舉措,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

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取消農業稅,完善和規范了國家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可以更好地維護九億農民的根本利益,促進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

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取消農業稅,不僅能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而且能夠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同時也將把農業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三是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促進力量。農村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農村人口集中著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增加農村需求是擴大內需的根本措施。取消農業稅,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愿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提高農村消費水平,從而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盤活國民經濟的全局。

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表現。農業稅征管工作量大,征管成本高,處理不當還會直接影響農村黨群、干群關系。取消農業稅,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也可以有力地促進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轉變職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履行社會管理、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上來,從而進一步改善和密切政府與農民的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構建和諧社會。

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環節。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關系全局的戰略舉措。全面取消農業稅,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讓公共財政陽光更大范圍覆蓋農村,能夠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始終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

問:目前我國減免農業稅政策的落實情況如何?迄今為止,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共減輕了農民多少負擔?為支持改革,中央財政共安排了多少資金?

答:到2005年,全國免征農業稅的省份已有28個,河北、山東、云南3個省也有210個縣(市)免征了農業稅。農民負擔得到了大幅度減輕,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后,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農民每年減負總額將超過1000億元,人均減負120元左右,8億農民得到實惠,廣大農民衷心擁護和支持這一政策。

為保證免征農業稅后基層政權和農村義務教育正常運轉,中央和地方財政為支持農村稅費改革和取消農業稅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截至2005年,中央財政累計已安排農村稅費改革和取消農業稅轉移支付資金1830億元。從2006年起財政每年將安排1000億元以上的資金用于支持農村稅費改革的鞏固完善,其中中央財政每年將通過轉移支付補助地方財政780億元。

問:中央提出今后“三農”工作將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特別是要在“多予”上做文章。請問中央財政對此將采取哪些支持措施?

答:明年農業稅全面取消后,對農村還必須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總量要高于上年。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完善并加強對農民的“三補貼”政策。13個糧食主產?。▍^)的糧食直補資金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再增加;進一步擴大農機具購置的資金補貼范圍。

二是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的原則要求,在2006年、2007年兩年時間內,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同時,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三是推進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區),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

四是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提高基層政權的執政能力,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五是積極支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中央財政將加大用于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農村“六小”工程以及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種子工程等項目建設。

六是全面促進農村事業發展。大力支持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計劃”、農村公路建設工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在西部農村地區實施計劃生育“少生快富”工程等。

問:除了“少取”、“多予”外,“放活”也是破解“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請問財政在“放活”上有何思路?

答:“放活”,即搞活農村市場,促進農民增收。從財政來說,就是要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創造一個寬松的政策和體制環境。

一是支持國有農場、國有林場、水管單位改革,推動深化糧食、棉花等大宗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

二是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

三是推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勞動力就業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促進城鄉統一要素市場的發育。

四是支持積極探索和發展多種形式并存的農業保險制度。

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必將建成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必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來源: 新華網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