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制度缺失與技術不足急需進“補”
業內人士肯定食品添加劑的地位的同時,也指出目前公眾缺乏食品知識,政府部門應從提高公眾科學素養著手,加大食品添加劑相關知識宣傳。另外,為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急需完善相關制度,規范食品添加劑的使用。
記者注意到,衛生部公布的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有25種物質在檢測方法一欄空白或者填“無”。22種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中,也有12種在檢測方法一欄空白或者填“無”。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國內的檢測技術相對落后,因此完善檢測方法迫在眉睫,只有形成完整的檢測體系,才能有據可循、有法可依,對違法犯罪分子起到真正的震懾作用。
山東京魯律師事務所主任郝紀勇認為,衛生部門應參照國外的先進做法,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檢測方法,但應嚴格監督執行,不能只落實在紙面上。
杜慧真說,在添加劑國標和檢測技術追趕世界水平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官員問責制,加大對非法企業的懲罰力度,真正做到以儆效尤,畢竟,民要以食為天。
“對于食品安全監管,重要的是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突擊式、運動式的做法不可行。”馬文峰表示,相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在加大食品添加劑知識宣傳的同時,規范食品標簽標志,重點監管添加劑銷售與使用。
針對懲罰力度弱,違法成本低等痼疾,郝紀勇建議通過修法加大懲罰力度,設定專門刑法罪名以確保食品安全。
郝紀勇還認為,現實中各部門為利益執法,往往是馬后炮式監管,建議加大對相關部門的問責力度,對于玩忽職守或者濫用職權的相關人員,必須追究刑事責任,不能姑息。
對于小作坊、小企業的監管,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應該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臺,及時全面發布食品安全信息資訊,健全食品企業誠信不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