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昨日發布的第24次藥品降價令,使86.7%的中央政府定價目錄藥完成價格調整。與此同時,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國家發改委將著手從體制上解決藥品虛高的問題,而不再單純依靠降價令。
國家發改委昨日發出通知,決定調整260種西藥的最高零售價格,涉及消化系統藥物、呼吸系統藥物等10個系統的藥物,其中70%的品種價格進行了下調,平均降價幅度19%,最大降幅62%,降價金額約50億元;對其余的30%左右廉價藥品,維持原價;對市場供應緊缺或斷貨的18種藥品,適當提高了價格。
“藥品降價令恐怕已經走到盡頭了。”中國社科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永建的理由是,目前這種單純的降藥價,事實上并沒有使患者真正買到低價藥。藥價虛高其實是多種問題的綜合反應,藥品價格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醫療體制、社會保險保障制度、藥品管制政策、藥品采購制度、藥品企業的經營管理,等等。要從根本上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必須綜合地解決好相關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是單純靠降藥價就能解決的,也不僅僅是發改委一家的事,需要多方面的改革與協調。
國家發改委日前分析醫藥行業2006年運行情況時也表示,一些臨床常用廉價藥和小品種藥,由于利潤有限,生產企業不愿生產,經銷商不愿經銷,醫院不愿使用,最后退出市場,臨床面臨廉價經典藥的短缺,甚至斷檔的危機。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他已獲悉,藥價已經降得差不多了,國家發改委下一步將研究體制性的問題。
從降價藥品的數目來看,目前列入中央政府定價目錄藥品共1500種左右。從2006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分7批對列入中央政府定價范圍內的藥品重新核定了價格。其中,900余種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價格,約占70%;70多種廉價藥品調高了價格,約占5%;300余種藥品維持原價,約占25%。由此推算,國家發改委已經對定價目錄中的約1300種藥品價格進行了調整,占86.7%,余下的僅有200余種,約占總數的13.3%。
國產藥降價成全高價進口藥
在國家發改委24次降藥價之后,已經有900余種藥品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價格。中國社科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永建指出,國產藥品價格的不斷下調,導致進口藥在我國更受青睞。
他解釋說,根據國家規定,醫院售藥可以順加加價,也就是在藥品進價上加不超過15%的價格。醫院購進的藥品價格越高,醫院加價后獲得的利潤也就越高。在“以藥養醫”的局面下,醫院當然愿意買高價藥。
據了解,在我國,進口藥和合資藥一般都享受單獨定價,不受國家發改委藥品降價令的影響。目前國產的注射用頭孢曲松鈉(1克/支)售價為10多元,而進口的卻賣到90多元。醫院若銷售前者,大致每只可加價1.5元,若銷售后者,則每只可至少加價13.5元。
張永建進一步分析說,目前我國有五六千家藥企,數量過多,規模小,的確需要進行結構調整。但是如果藥價一味下降,導致國內藥企因利潤空間受擠而倒閉,跨國藥企的競爭壓力減小了,藥價會更高。我國醫藥產業的結構調整需要在市場的主導下,配合政府的調控來實現。
本報追蹤
百藥企上書國務院尚未得到批復
距百家藥企二次上書國務院已有一個月的時間了。記者昨日從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獲悉,目前他們尚未接到國務院的批復。
據悉,百家藥企此次上書的內容仍是藥企普遍反映的問題,包括“以藥養醫”體制的弊病以及單純降藥價帶來的問題等。
今年年初,該協會曾代表百余家藥企首次上書國務院。在向國務院遞交的《關于改革“以藥養醫”機制的建議》中,包括石家莊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醫藥企業巨頭在內的100多家藥廠認為:單純的藥品降價,不能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而“以藥養醫”這個體制性頑疾正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該協會上述負責人透露,國務院已對他們的首次上書給出了批示,但目前尚無實質性舉措。
國家發改委日前分析醫藥行業2006年運行情況時,把“藥品價格持續走低,行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列為醫藥行業效益增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趙艷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