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隨著一紙協議書送達北京師范大學相關課題組,中國醫改最新一套方案,即第7套方案又擠進了原本6名“選手”競逐的跑道中。據悉,本套方案將于5月20日前出臺,而前6套方案則原定于本月下旬提交。
“北京師范大學某課題組是與國家醫改協調小組的組長單位發改委和衛生部共同簽署的協議,因此成為第7套醫改方案的獨立提交機構。”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何平向記者證實。一位衛生經濟研究專家認為,在醫療改革方案即將確定的前夕,第7套方案的突然出現,其背景耐人尋味。因為第7套方案與此前6套方案中的一些思路大相徑庭,并在爭分奪秒地趕制。
種種跡象表明,臨近醫改方案最后討論階段,各方在醫改思路上的爭議態勢日趨加劇。
第7套方案亮相:醫改節省1000億
“北師大版的醫改方案應該說是一種低花費、高效率、保證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的方案。”上述專家向記者透露,第7套方案主張政府作為醫療籌資的主體,代表患者成為強有力的談判者,向醫療機構購買醫療服務。患者不需要向醫療機構直接付錢,而是向政府購買醫療保險,政府再依據參保人數購買醫療服務,有別于目前依據患者人數或病種及醫療項目的數量付費的方式。
據該專家分析,第7套方案的特點在于:政府支付的固定醫保“人頭費”,決定了醫療機構只能靠固定的醫保收入生存,醫生們將自覺選擇療效最高、成本最低的治療路徑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由于醫保收入是按固定人頭算下發的,因此醫生們開大處方、濫開貴藥或搞過度檢查,并無助于自己的收益。因此這會讓他們主動杜絕過度的醫療行為,從而解決“看病貴”問題。另一方面,如果醫生們一味地壓縮成本而不顧療效,也會被患者投訴,無法通過政府的考核,會因醫療服務不佳而丟失醫保合同。醫療機構將在成本與效率之間自動尋找平衡點。
“與現在醫院都‘盼著患者盈門’的情形不同,在第7套方案中,醫療單位將盡量保證‘患者不登門或少登門’。這意味著他們平時必須經常下到社區,主動幫助老百姓解決健康問題。所以,這套方案對于解決看病貴、提高醫療質量、保障公眾健康都能夠進行正向引導。”該專家說。
對于這一思路實施的前提條件——“醫保資金的籌措問題”,專家預測,第7套方案將會采取“以政府為主導”的觀點,“政府從一般稅收和社會保險兩個途徑籌資。凡是有支付能力的人都必須交納醫保費用(城、鄉標準可以有別),人人都要加入醫療保障體系。而對于實在沒能力支付的人群(如貧困的農民、城市貧民、學生以及兒童)則由國家投入200多億元人民幣,建立醫保系統。從而保證人人參保。”
據該專家稱,第7套方案這樣做的另一好處是國家財政的負擔并不重:測算下來,整個醫改總費用不需要此前衛生部醫改課題組估計的2000多億元,而只需1000多億元。
“市場”與“民營”:退出中國醫改?
“醫改必須鼓勵‘市場化’和‘民營化’”,一位接近醫改協調小組的專家證實,第7套醫改方案高度強調政府主導,但同時也重視了發揮市場的活力,“政府在醫療籌資和服務購買上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在服務提供上,該方案強調發揮市場的靈活性和主動性。”他說。
該專家表示,雖然目前各家方案還都沒有定稿,但從前一時期各方案制定者公開發布的醫改思路分析,似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以及復旦大學等單位的醫改思路并不存在本質上分歧,并都與衛生部的主流思路很接近。
記者了解到,衛生部提出的醫改思路是“政府主導,優先保預防和小病、投資供方(公立醫療機構)”。此前,北京大學李玲教授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葛延風教授以及復旦大學的一些相關專家們也分別在各種場合公開表示,醫療服務必須以政府干預為主導,必須堅持公益性質,醫院產權制度改革不是解決醫療問題的關鍵等觀點。其中,北京大學李玲教授曾于2006年為中央政治局進行醫改講座,有專家猜測,“政府主導派”的意見將可能在醫改中獲得較多支持。
“前6家獨立機構中,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麥肯錫的具體思路尚在形成中,目前還不明朗。另外3家思路似乎相近,這有些不尋常。所以,在醫改方案交卷前夕,有關部門緊急增加第7家獨立機構,是想‘稀釋’過于‘扎堆’的醫改思路。”該人士說。
據專家透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以及復旦大學3家思路相近的獨立機構與北師大在“醫保籌資必須由政府主導”的問題上具有共識,但在其他方面則分歧頗大。例如,3家機構都明確主張政府必須堅持對醫療機構的主導地位,拒絕醫療領域的市場化和民營化,建立基本衛生保健實行公費醫療制度而非全民醫保制度,不同意建立醫療服務的購買機制,堅持對公立醫療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即基層醫療機構的所有收費都交給管理部門,再由管理部門經考核向下分配)等。
多位衛生經濟專家針對第7套方案向記者指出,“購買醫療服務”、“引進市場化”等做法會使醫療部門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這是衛生行政部門不太習慣的做法,第七套方案的思路推行起來會有很大難度。
“賽道拼搶”:醫改定調前夕的最后喧囂
有關消息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逼近4月中旬“醫改交卷期限”,各部委都開始加緊制定更為詳細的醫改思路。
據悉,衛生部曾在2006年對外發布9個課題,目前都臨近結題。參與衛生部這9大課題的部門除了衛生部下屬的信息中心和衛生經濟研究所外,還有不少“外腦”,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共衛學院、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大連醫科大學等等。這些課題承擔單位將圍繞衛生部的醫改思路,提供更加周密的調研論證。
在醫改方案設計的“賽道”上,財政部也正加緊厲兵秣馬。3月中旬,在“中國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論壇”上,財政部社保司一位官員首次向記者透露,作為醫改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財政部正在醞釀財政部的醫改思路。她表示,該思路對于“購買醫療服務”以及“市場化的模式”高度認同。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也不甘落后,在3月29日,由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東進出任會長的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應時”成立。消息人士指出,這家民間機構實質上是社保部的醫改“智囊機構”,他們將從醫保的專業角度向國家醫改協調小組提出醫改建議。
……這一切都發生在2007年,即將誕生新醫改方案的“醫改元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參與醫改設計的衛生經濟專家對此指出,“未來能夠被政府接受的醫改方案,必然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爭議最小、花費最少、可操作性最強的才會被優先采納。所以,真正的爭論不是在現在,而是在未來醫改方案被公示出來之后。”他認為,屆時,各部委的意見會爭相滲透到新醫改方案中,部際的爭搶會愈加激烈。(孫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