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6年到2005年,抗菌藥物的價格平均下降了近50%,而北京12家醫院的購藥金額卻從逾1500萬元上漲到3000萬元,增幅近一倍。國家發改委昨日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醫院愿意售高價藥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主因,同時也導致居民藥品消費上漲。
去年10月以來,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委托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對北京市12家醫院1996-2005年抗菌藥物購進情況進行初步分析。
2000年與1996年相比,12家醫院抗菌藥物購藥金額增加了1.22億元。其中,因購藥數量增加而增加的購藥金額為0.39億元,因購藥結構變化增加的購藥金額為1.15億元,因藥價下降而減少的購藥金額為0.32億元。2005年與2001年相比,購藥金額增加了94萬元。其中,因進藥數量減少而減少的購藥金額為0.26億元,因購藥結構變化而增加的購藥金額為1.61億元,因價格下降而減少的購藥金額為1.35億元。
在目前醫院銷售排名前20位的藥品中,頭孢類抗生素及各類復合抗生素占一半以上。與青霉素類、四環素類藥品相比,這類藥品價格也是相對較高的。青霉素注射劑已從10年前用量的第2位,退居到目前的第17位。青霉素類藥品銷售數量所占的比例,已經從1996年的33.90%降到2005年的16.70%。
國家發改委表示,醫院購藥結構和數量發生較大變化,有臨床耐藥率增加、藥物劑型升級換代等正常因素。但不可否認,在利益驅動下,一些醫院愿意開大處方、售高價藥的問題也比較普遍。而醫院購進藥品的金額上漲較多,是導致群眾人均藥費負擔不斷上漲的主因。(趙艷紅 李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