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 “全流通”:A股市場正式進入全流通時代
與“雙邊市”相并行的是,伴隨著A股市場的流通市值占比超過八成,我國股市將正式進入全流通時代。
剛剛結束的2009年,是名副其實的限售股解禁高峰年,在中國銀行等多只大盤股限售股解禁的引領下,A股市場流通股市值首次超越非流通股市值,而隨著工商銀行約1 .24萬億市值的限售股解禁,A股市場流通股市值占比已超過60%。
已經到來的2010年,這一狀況仍將進一步改變。根據中金公司的測算結果,到2010年年底,流通市值占比將接近90%,國內股市即將進入全流通時代。而西南證券的統計也顯示,到2010年年底,限售股僅占到A股總股本的10.10%,A股市場接近全流通的狀態。
根據西南證券的統計數據,2010年全年涉及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共有766家,合計解禁股數為3791.15億股,為2009年的53.65%;合計解禁額度為61015.13億元,比2009年增加16.77%,占A股總市值的25 .62%,為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以來至2014年,10年中的最大解禁規模。
“2010年我國市場基本實現全流通,這是我國股市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市場運行方式將逐步向成熟市場靠攏?!眹⒆C券研發中心研究員肖永明如此表示。
根據國盛證券的研究,全流通市場將呈現出與非全流通市場不同的特點:首先,股份的流通范圍擴大,市場供給格局將發生改變,持有解禁限售股股東將在一段較長時間內成為籌碼的重要供應者;其次,全流通背景下,個股分化將加大,優質企業將被更多投資者追捧,而劣質企業被淘汰的速度將加快;再次,全流通將使A股市場逐步與國際成熟市場接軌,包括估值水平等也將逐步與國際市場看齊;最后,在全流通情況下,股權將更加分散,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控制力下降,上市公司獨立性加強,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將得到改善。
全流通時代還將促進市場格局發生新變化。根據業界分析,隨著全流通時代的來臨,基金將迎來重量級的對手,包括私募基金、PE、大小非、財富客戶、保險資金等機構投資者,這些機構合計掌握的籌碼甚至超過公募基金掌握的籌碼。所以,隨著全流通時代的來臨,基金一統天下的局面也將發生改變,基金的話語權將經歷旁落之憂。
另外,中金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高挺還從另外角度給出全流通時代的解釋。高挺認為,“全流通將使市場估值波動比較小,A股溢價15%的現象可能會逐步消失,A股和港股由于基本面類似,估值可參考港股?!?/p>
聚焦3 “國際化”:國際板拓展資本市場新空間
繼深市成功地推出了創業板以后,滬市在金融創新方面也加快了步伐。作為上海市政府和上交所著力推進實施的一項金融工程,國際板也給市場帶來了諸多期待和想象。根據市場普遍預期,國際板在2010年推出的可能性較大。
據了解,國際板是指上交所專供海外注冊企業(包括已在香港上市的紅籌公司)在A股上市掛牌而準備設立的板塊。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3月13日發布的《2008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指出,將進一步研究紅籌企業回歸A股市場以及推進國際板建設的相關問題,增強中國證券市場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2009年3月25日,上海建設“兩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規劃獲得了國務院批準,其中設立國際板也在其列。之后,證監會、上交所已經相繼將國際板建設進程納入了正式的工作日程。中國證監會專門成立了以副主席姚剛為首的工作小組,研究國際板的籌備工作。此時,國際板的意義已經不再限于紅籌回歸,而是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有消息稱,被稱為“國際板第一股”的匯豐控股打算發行50億英鎊股票,相當于人民幣545億元。除了匯豐控股之外,包括通用電氣(G E)、可口可樂、紐交所、淡水河谷、路透集團、恒生銀行等在內的跨國公司都曾公開表示過對登陸上海國際板的濃厚興趣。
2009年11月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嘯東表示,國際板公司試點范圍將是境外知名企業及紅籌公司,官方對開放試點的公司會有較嚴格的條件,這些公司應有中國業務。
普華永道資本市場服務組合伙人陳朝光1月4日表示,上海國際板最早也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推出。根據籌備中的IPO資料統計,如果上海國際板順利推出,今年內將有5家公司在國際板上市,總融資規模達1000億元人民幣。
有分析人士指出,開設國際板不僅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國際化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金融業的方向。從未來形勢看,全球資本加速流向中國,與其晚開放不如早開放。開得早、開得好就有先機,開得晚就可能錯失良機。
對此,華生表示,開設國際板的方向肯定是對的,但是A股與海外市場畢竟有很大的差異,故一定要慎重。盡管華生傾向于國際板的推出時機已經成熟,但他同時表示,這應該是在兩三年內,有一個從初期慢慢培養到發展的過程。并且這要與A股市場的國際化步伐保持一致,減少對A股市場本身的沖擊。
申銀萬國研究所市場總監桂浩明也提醒說,無疑,推出國際板,將海外的優秀企業吸引到境內來上市,對于完善境內股市的上市公司結構、提高對外開放的程度,都是有好處的。但是,令人無法回避的是,它的誕生也一定是有著兩面性,其可能帶來的風險不得不加以提防“應該承認的是,現在境內上市資源還很豐富,要滿足眾多企業的上市融資要求,資金供應還是很緊張的。而這個時候人為地將海外大企業也拖進來,只能是導致更為嚴重的資金緊缺,從而引發風險?!?#160;(張漢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