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數月的集體狂歡之后,目前對于樓市“拐點”將至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國家可能出手干預樓市的猜測甚囂塵上,房地產市場已經又開始陷入一種僵局。購房者再次舉步不前,開發商卻仍有恃無恐地撐著高房價,并在土地市場、資本市場各顯神通,圈錢搶地,一往無前。與此同時,更多的錢還等著進入這個讓人熱血沸騰的行業,比如,3000億左右的保險資金。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到,目前樓市的微妙氣氛已經影響到赴港上市的一眾房企,融資縮水算好的,不幸的可能在于又出現不得不臨陣退出,功虧一簣的一幕……太多因素左右著這個行業,使其前景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
在最新一版的《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試點管理辦法》,險資投資不動產的比例之處仍是空白的。
據接近保監會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投資比例是諸方極為關注,也是爭論最大的焦點,一定是在10月底出臺前才會真正面市。但辦法在圈內討論時,都是按照5%—10%比例區間。因此,按照去年保險資金總資產3.34萬億元計算,險資可以投資不動產的額度應該在3000億左右。
險資布局不動產已達200億
“初步統計,截止到今年年初,險資已經布局不動產行業有200億元。”一家大型險資專業投資管理公司有關專家告訴記者。
追溯歷史,險資涉足不動產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房地產行業跌宕起伏而不斷變化的。早在90年代初,保險公司還不多,但與其他領域企業一樣,對于房地產熱潮興奮不已。由于國家缺乏相關的政策法規的約束,險資分得不動產第一杯羹,開辟了不動產處女地。
時間延續到90年代末,中國保監會成立,國家相關監管政策也陸續出臺。由于當時對于保險資金投資的范圍限定的比較窄。險資涉足不動產轉變為利用自有資金購置自用辦公樓,通過集團旗下信托、資產管理公司,或者是與其他公司合辦專業公司進入不動產領域。
目前,通過直接和間接方式投資不動產的保險資金,已經在市場上形成一種不可小視的力量:如,中國平安借助平安信托和物業公司,分別在四川、云南、北京、上海等地進入不動產領域;中國人保和中國人壽也有各自得意之作,他們在金融街的辦公大樓已經成為醒目標志;泰康人壽和民生人壽在京城東三環購置的兩棟大廈,價值已經翻番;新華人壽在長安街購置的樓宇,太平保險在上海大手筆購置的大樓,也都是成功運作的案例。
今年以來,在新《保險法》的正式實施前夕,險資在進軍不動產領域更加積極,采取多種方式延伸觸角。
2009年5月18日下午,人保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在北京簽署協議。人保集團公司、副總裁、人保投控董事長周立群當時就明確表示,人保集團一直就購置物業事宜與西城區及北京市金融局領導進行過多次溝通,并希望抓住金融街西拓的機會,為人保集團的整體入駐金融街及未來的更好發展做好準備;
2009年7月,國壽投資與信達投資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二者將在商業地產、酒店投資和物業管理等業務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合作。
而中國平安在今年8月到9月,借助旗下信托公司與地產巨頭金地集團和綠城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平安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孫建一表示,這種模式為綜合性金融機構與房地產公司合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