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美元指數降至75.55,進一步刷新14個月來的新低。國際外匯和黃金市場近日風云突變,美元貶值引起陣陣波瀾。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錢立偉分析,這一輪美元貶值傳遞出多重信號:全球經濟開始復蘇、通脹預期加劇、美元貶值趨勢難以扭轉。作為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和美國最大債權國,我國需多措并舉以減輕美元貶值的沖擊。
三大利空因素打擊美元
9月25日,20國集團匹茲堡金融峰會剛剛曲終人散,然而不到半個月,美元指數10月7日就下跌至75.92點,創2008年8月以來最低;國際金價走勢則更為搶眼,一度達到1062.70美元的歷史新高。
錢立偉認為,此次美元下跌,絕非空穴來風,而是三大利空因素疊加效應的結果。
一是佐利克批評美政府經濟政策。9月28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表示:“美國若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元就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將是個錯誤”,并提出“未來將會有更多其他選擇,其中包括中國的人民幣”。這無疑被視為對美國巨額財政赤字政策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嚴重警告,雖然佐利克本人也是美國人。
二是澳大利亞央行意外升息。10月6日,澳大利亞聯邦儲備銀行突然宣布升息0.25%,將基準利率由3%提高至3.25%。此舉刺激市場大舉買入澳元,1澳元突破0.9000美元大關,達到14個月以來新高,并引領其他非美元貨幣全面上漲。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澳大利亞成為20國集團中首個步入升息周期的國家。
三是媒體傳聞。10月6日,英國《每日電訊報》披露,沙特等OPEC成員國正與俄羅斯、中國、日本、法國“密謀”以一攬子貨幣進行石油交易,其中包括日元、人民幣、歐元、黃金,這將意味著石油不再以美元計價。此后雖遭沙特、俄羅斯等國否認,但迎合了市場普遍對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地位的擔憂。
美元貶值背后的信息解讀
此次美元貶值之風再起,尤其國際黃金價格的飆升,其背后透露出多重市場信號,但有三個方面的信息最為強烈。
錢立偉說,美元貶值的背后,首先是市場感受到了經濟復蘇已初露曙光。經過一年多各國政府的“外科手術”和療傷,目前世界經濟已停止了“自由落體”,走出二戰后“最嚴重的衰退”,開始出現回升態勢。10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全球經濟和美國經濟2009年分別收縮1.1%和2.7%,2010年則分別增長3.1%和1.5%。金融危機以來,一直被陰霾籠罩著的世界經濟終于看到了一絲曙光。
其次,國際外匯和黃金市場的動蕩還透露出市場對通脹預期正日益加劇。經濟危機后,美、英、日、歐等主要經濟體紛紛采取大幅擴大赤字的財政政策、將基準利率降至歷史新低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等一系列反危機措施。近半年來,全球股市、黃金、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強勁回升勢頭。美國股市已累計上漲40%多,國際油價也從最低點的每桶30多美元升至目前70美元左右。由于今明兩年經濟看好,市場風險偏好情緒進一步加強,全球市場的關注點已從對經濟衰退的擔憂轉變為對未來通脹預期升溫。
再次,市場透露出未來2-3年內美元貶值趨勢難以扭轉。奧巴馬政府預計,今年聯邦預算赤字將達到1.5萬億美元,未來10年則是9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今明兩年美國國債凈發行額預計將達1.5萬億-2萬億美元,隨著風險偏好加大,對美國國債需求會逐步減少,美國國債可能面臨供過于求、融資難度加大的困境。美元貶值既是美國經濟轉型的需要,也是目前奧巴馬的既定政策,雖然美國一直強調“強勢美元”,但目前的美元貶值有利于其減輕龐大的外債包袱,也可以增加出口,刺激經濟,緩解國內9.8%的高失業率。市場對利差劣勢和升息滯后的憂慮也使美元面臨持續貶值的壓力。
三措并舉減輕美元貶值沖擊
我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和美國國債,美元貶值會直接導致我國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和8000億美元美國國債的實際價值縮水。
錢立偉認為,我國當前應從三個方面努力分散美元貶值的風險。一是要穩定外匯儲備規模。我國外匯儲備總體規模過大已成為國內外普遍共識,為此應采取適當措施予以控制。如,逐步調整外貿政策,從出口導向型轉變為進出口平衡型,減少巨額貿易順差,尤其是對美貿易順差,進出口實現動態平衡,這既符合我國經濟拉動內需、促進經濟轉型的經濟發展戰略,也可有效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緩解對外貿易摩擦,減少受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
二是要調整外匯儲備結構。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中60%多是美元,這無疑會深受美元貶值影響。應根據我國國際收支具體情況、國際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變化,逐步減少美元比例,增加黃金、石油、大宗商品、戰略性原材料的儲備,大力鼓勵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增加對外直接投資、股權投資,減少債權投資。
三是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加上人民幣幣值穩定,對外信譽度不斷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正面臨良好的機遇。應進一步加大與主要貿易伙伴,特別是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貨幣互換,減少進出口貿易中以美元計價比例、發行以人民幣計價債券等,使人民幣早日成為區域性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