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借助滬市大宗交易意向申報平臺,神秘買家發出了購買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以及中國平安的要約。《證券日報》記者沿著神秘買家留下的以“021-58”作為開頭的固定電話追查發現,發出買入意向的正是素有機構風向標之稱的中金公司。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上述大宗交易事項并非源于中金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而是銷售交易部。由此可以判斷,真實的買家應為QFII或內地機構投資者,其中QFII的“嫌疑”最大。
在二級市場,機構大資金往往可以通過各種手法(如突然的掛單、撤單)測試市場的反應以及其他資金的動向,這種方法可以通俗地稱之為“試盤”。昨日,中金把類似的手法應用于大宗交易市場——發出買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以及中國平安各自100萬股的意向。
一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以中金公司的客戶結構來看,僅僅買入上述三家金融龍頭各自100萬股(所需資金合計約5000萬元左右)很可能不是中金席位的全部目的,而是一種買入信號。因為大宗交易市場目前是完全的賣方市場,買方多數只能留下聯系方式和初步意向等待賣方自動現身。
而且,在大宗交易市場,成交額過億元的交易幾乎每天都可能發生,就中國平安今年4月底的幾筆大宗交易來看,其中兩筆交易的單筆成交股份數達到800萬股,另有一筆股份數超過700萬股?!爸薪鸸究蛻舻膶嵙峙虏粌H是100萬股,”上述券商人士表示,“通過‘試盤’,中金可以引來賣家再真正披露購買數量。”
記者在追查中發現,昨日的買入意向來自中金公司的銷售交易部門。
在中金公司銷售交易部上海地區的客戶中,以花旗為代表的QFII的動向尤為引人關注。雖然中金公司有關人士拒絕了記者關于昨日真實買家是否為QFII的提問,但是,大宗交易圈內對此的猜測卻十分廣泛。畢竟,在國內的幾大類型機構中,券商、基金和保險公司不太需要借中金的席位交易(既暴露操盤思路又額外需要支付傭金),社保的席位更是主要被與銀河證券等國字號券商聯想在一起。
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銀行、保險等金融股最為誘人的就是比價效應帶來的套利空間。截至昨日收盤,在58家同時擁有A股和H股的公司中有五家公司出現股價“倒掛”。其中,中國平安的溢價率高達1.147,中國人壽則為1.082;另外,多家銀行股的H股和A股比價接近1,分別是工商銀行0.962、建設銀行0.961、交通銀行0.888。
而且,在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體系下,銀行等金融類公司的盈利空間獲得到較大釋放,盈利預期自然隨之加強。因此,各路機構資金對金融股躍躍欲試。
再有,包括匯金等“國家隊”資金關于增持工中建三大行的多次表態和實踐也是引起其它機構資金“跟風”的關鍵因素。據外電6月1日晚報道,高盛所持約30億股工商銀行股份,在解除禁售約1個月后,正式在昨日配售。配股價介乎每股4.8至4.9元,較當日工行收市價折讓不過半成。該配售在半小時內就成功完成,顯示境外資金對于工商銀行等大型銀行股權的渴望。(張 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