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恒基兆業集團主席李兆基。 中新社發 譚達明 攝
中新網12月15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道,作為全球百萬富豪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人有多富?看看花旗銀行今年3月底披露的資料:港島區的百萬富翁人數高達16.4萬人,即平均每7個人中便有1人是百萬富翁,而港島中心的灣仔區則是富翁占人口比例最高分區(18.2%),近乎每5個人中就有1個百萬富翁;即使在九龍及新界區,也是每15及17人就有1個百萬富翁。
還有一組資料,即去年有超過20%的百萬富翁年齡僅僅介乎21至29歲——當時花旗的專家解讀是,這反映出香港的年輕人很早便已經懂得怎樣去投資。
香港的富豪版圖隨著今年的股市暴跌已經出現變化。曾經造就不少年輕富豪的股市已經成為財富的“屠夫”。不僅年輕人,連資深的投資專家都沒能逃過此劫。上市公司確思醫藥的主席呂志華近日向媒體透露,自己也遭遇投資“滑鐵盧”,損失數千萬港元。
呂志華的身份除了上市公司主席之外,同時身兼香港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在此前,他還曾任香港時富證券分析師,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便已經是香港各大報章中的股壇名嘴之一。連這樣的投資專家,也難抵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的圈套,被這個衍生品搞得焦頭爛額,損失數千萬,實在令人唏噓。
呂志華日前提及這次投資,也遺憾地稱這是其最為失敗的一次。他曾經躲過1997年金融危機和SARS危機,并抓住了市場低谷的機會創造了數十倍投資回報的神話紀錄,卻沒想到今年會栽在這個累計股票期權上。
股市暴跌究竟令香港富豪們損失多少,這屬于私人隱私,外界無法得知。但是去年的“亞洲股神”、香港人稱“四叔”的李兆基曾透露,其旗下的兆基財經資產值當時比去年同期縮水1/4,至1500億港元。隨著9月金融海嘯爆發,恒指再蒸發逾30%,“四叔”的損失可想而知。隨著身家急劇縮水,李兆基近來也一改去年的高調,不愿再對媒體評論市場走勢。
從港交所披露的權益來看,一直主張“長線投資”的李兆基在10月股市暴跌之后突然以每股19.4港元出售了3182萬股中國人壽,套現約6.2億港元。“四叔”持有中國人壽近5年,屬頭號愛股之一,去年中國人壽一度沖上近54港元,他都沒有賣,如今股價大跌近60%,他卻忍痛割愛,不得不出手部分人壽股票,可想而知,股市暴跌對于“四叔”的影響之大。這次他帳面雖然獲利5億多港元,但是算上機會成本,估計他很難笑得出來。難怪“四叔”近來在媒體上笑謔自己為“冒牌股神”。
以李兆基為例,他過往兩年買入逾30只新股,但是過去兩年上市的新股幾乎全部被腰斬,部分甚至跌幅高達90%,市場估計他在此期間如果沒有拋出股票而持有至今,帳面獲利已由去年底約570多億港元,跌至目前的不足70億港元。經統計,僅去年一年,他認購的超過10只新股便已經全部跌穿招股價,僅此一項損失將超過20億港元。這其中,也包括被“四叔”形容為“虧得好慘”的碧桂園。
除了李兆基,嘉里主席郭鶴年也被踢爆因為新股而虧慘。他在去年中開始認購的12只新股,大部分有虧無賺。除了中交建及工商銀行賺約6.6億港元之外,其余新股已經虧損過億。最讓他心痛的或許就是讓他斥10多億港元抽中的SOHO中國、碧桂園、奧園及復星等地產類股,至今12只新股共蒸發約10.3億港元,可想而知,郭鶴年的新股投資結局相當慘烈。
資料圖:圖為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 中新社發 譚達明 攝
如果說李兆基和郭鶴年僅是地產富豪出身,栽在股海似情有可原,那么曾經以“股壇狙擊手”震驚香江的華人置業主席劉鑾雄(大劉)也出現巨額投資損失則是令市場大驚失色。
大劉在去年8月份大手筆掃入平安保險,最高峰時在去年9月28日,以每股107.68港元增持股權,使持股一度高達7.03%,市值高達200億港元。大劉原本打算長線持有,但不到一個月,隨著平保的股價暴跌,他已經按捺不住,開始頻頻清貨,在不足兩個月時間內,他的持股量已經減至4.89%,而當時的股價已經跌至84港元。
僅此一項,大劉兩個月損失超過億港元。到今年7月,華人置業披露待售證券出現巨額帳面虧損25億港元;去年底逾81億港元的上市證券帳面值,經出售部分證券及調整帳面虧損后,減值一半至只有41億港元。
對于那些購買了衍生品的富豪而言,股市的下挫只是痛苦的開始。在股市暴跌之外,由金融衍生品所引發的財富縮水更令富豪們心驚膽戰,這種衍生品便包括了累計股票期權和雷曼迷你債券等眾多所謂“專業人士”投資品。
事后證明,很多富豪可能并不很了解這種賭法的危險性。“賭王”何鴻燊的四太太很坦白地說,圈內很多人都在玩這種產品,不過和許多叫慘的富豪不同,她對于損失比較低調,認為在熊市之下,無論什么產品都難保不損失。
但其他富豪并不這么想,最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這些金融衍生品的推銷者們要負責任。呂志華報料說,不少前來投訴的富豪事先根本都沒有見到過合同文本,完全是對方打電話過來說,已經幫你買入股票了,或是告訴你已經幫你賣出了,正式合同往往要在2周之后才從海外寄到香港。呂志華披露說,到保障投資者協會投訴的富豪最高曾買下約4億港元的合同,眼下至少一半已經不見蹤影。
而私人銀行家們呢,眼下他們可能正在偷著樂,大肆收割富豪們的資產。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隨著股市暴跌的頻頻出現,香港富豪與投行財富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異常微妙。
有香港“美容皇后”之稱的現代美容主席曾裕首先在公眾媒體上向投行“開炮”,打響了富豪“維權”的第一槍。她在9月發來了一份起訴書,怒斥其財富管理顧問、國際投行高盛違規對她的帳戶進行了操作,導致其虧損6000萬港元,翻查其交易記錄,其中虧損最大的部分正是由累計股票期權引起。
累計股票期權產品的最新犧牲品則是香港的老牌藍籌股中信泰富。該集團于10月20日公告了盈利預警,宣布該集團財務董事由于沒有遵守對沖風險政策,在未獲主席批準的情況下,越權在市場上與數家外資銀行簽訂巨額的外匯累計股票期權合同,導致集團產生重大損失,已經確認8億港元損失。榮智健當時表示,如果以當時的匯率市價來估計,這次合約帶來的損失可能會高達147億港元。
這是近年來罕見的香港藍籌上市公司內部管理丑聞案。從這個意義上說,累計股票期權不僅“屠殺”了富豪,也令香港的公司管治問題進一步浮出臺面。
經過2008年,香港的富豪們顯然會進一步審視與投行的關系。據悉,李兆基的辦公桌上曾貼有全香港最著名的十多位投資銀行家的電話號碼,這班幕后軍師,包括了從高盛到摩根大通等多家投行的投資干將,他對每個銀行家的投資推薦都會留有記錄,還會寫上誰是“價好”的一家。
不知道今年過去之后,還會有多少名字留在“四叔”的桌面上,又會有多少未被“屠殺”的富豪會繼續選購私人銀行推薦的金融衍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