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宏觀經濟走向不確定以及“大小非”給投資者帶來的心理壓力外,當前中國股市更多的是虛癥。
一是心虛。美國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超過45歲,平均從業時間超過16年。因為16年基本上能覆蓋一個完整的牛熊周期和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只有真正經歷過這種周期輪回的人,才會從感性上知道最壞能壞到什么程度,最好能好到什么程度。美國經濟前景要比我們嚴峻得多,但在這輪調整中,美股的表現每每超出中國股市,原因恐怕就在于此。而我們的基金經理以及機構投資者的平均從業時間都太短,想到明年,想到未來,就會心虛。
二是血虛。股市是各種不同風格的投資者的博弈場所,投資者的理念、風格越是多樣化,其市場越不容易受單邊思維影響。中國機構投資者有太多的所謂價值型、成長型投資者,他們衡量股票價值的工具太單一,單一到只有明年的利潤和增長,在盈利高增長的時候,會認為股票有無限的價值,不管炒到多高;在盈利下降時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似乎毫無價值可言。機構投資群體的血緣過于單調,缺少雜交優勢。
三是氣虛。去年的狂歡節過得太猛了,傷了元氣,而今已談股色變,做起來難免會一驚一乍,忽冷忽熱。
但上周,隨著利好不斷涌現,這三種虛癥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機構交易的積極性正在慢慢提高,市場交易進一步趨向活躍,大盤強勢整理的蓄勢形態已日漸清晰。(新快報)
(作者金學偉為上海智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