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定價重生
二級市場估值不合理已延伸至一級市場。
據國內投資銀行專業人士介紹,目前國內新股IPO發行一般都會通過市場詢價確定發行價格,看似發行價由市場意志決定,實則不然。
香港某中資背景大行執行董事告訴記者,由于國內股票發行融資及定價為行政核準制度,上市公司從報材料到融資成功需要的時間以及能夠按照多高的發行價格融資并不由市場中的投資者決定,而是取決于當時監管部門發行政策尺度的寬嚴。
據悉,回歸的紅籌公司或者A+H股公司,每到公布年度、季度業績時,相關公司通常會把董事長等重量級人物派到香港路演。在搞好投資者關系問題上,這些公司對國內投資者和海外投資者實行厚此薄彼的雙重標準。
某基金基金經理曾慨嘆:“我們要想見上那些大公司董事長一面比較困難,那么個人投資者要想與公司高層對話的機會更少。”
在今年年初,市場曾經流傳中石油(16.03,0.86,5.67%)A股股東要求10送4.5股的分紅預案傳聞,以期刺激跌跌不休的股價,然而這一普遍國內視為重大利好的分紅建議卻遭到香港投資者和國際大行投資者反對,最后只得以派現方式通過年終分配方案。
為什么同股同權的股東,兩者票決的含金量會如此不同?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公司之所以重視海外投資者關系甚于國內,是因為這些國際大行和香港市場中的投資者能夠決定其融資命運,但國內投資者卻不能。
“相比A股主板與中小板的發行制度,目前國內新三板上掛牌公司的發行定價過程著實合理許多,增資時間較短且只需要向管理層備案即可。”某從事過三板定向增發業務的投行人士說,全部以市場化管理,實行備案制,各程序都沒有過多限制。
實際上,過去新三板企業實施定向增資時,關于定價沒有任何原則性規定,只要發行人與投資者相互接受即可。
至于發行價格,是由雙方協商確定,充分發揮券商的專業定價權。如定價過高,投資者不接受,如定價偏低,發行人則會另尋其他中介,而不像主板有“不低于發行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90%”的規定。
如果發行定價制度不能盡快改變,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市場將無法找到安全邊際。本報記者 朱益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