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四川金融投資報報道,目前,暫停申購的基金中,博時基金旗下有6只基金,華夏基金旗下5只基金,南方、大成、廣發等基金公司旗下均有2只以上基金暫停申購。控制基金在一定時期內的規模,可以杜絕很多績差基金的隨意擴張,能有效的凈化投資者對于低凈值基金的選擇范圍。但對于投資者來說,無法攤低自己的投資成本,心里面也許會很不舒服。
"南方績優成長已經暫停申購,華安創新也暫停申購,博時價值增長暫停申購……"這是11月9日記者在光大銀行成都分行理財中心獲取的基金理財品種單上,發現的一串暫停申購基金的名單。截至11月5日,在該理財中心,包括華安創新、博時價值成長、博時新興成長、南方績優成長、銀華優選、長城久泰、長城品牌優選等前期規模增長快,凈值增長也比較快的"雙快"基金已經暫停申購。
隨著證監會基金監管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基金行業風險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下發,目前其影響已經顯現。而實際上,早在《通知》下發之前,不少基金公司的開放式基金因風險因素已經開始暫停申購。
暫停申購槍打出頭鳥
"怎么回事?我前幾天賣了貨幣基金,就想這兩天買點股票基金的,但想買的兩只,卻都說暫停申購了。"9日上午,在成都市中心某銀行營業部二樓個人理財中心,基民向女士不住地向客戶經理詢問。她說本想趁現在大盤調整的時候買點南方績優基金的,但卻被告知暫時不能申購。"我是賣了好幾萬南方現金增利基金來買的,早知道不能買,我就不賣了,這幾天又損失了不少收益。"據她介紹說,她一直保持著貨幣和股票基金1比1的配置,但這幾天看著大盤調整,她想減少貨幣基金的配置轉而購買股票基金,但卻買不到。"可以再申購時,到時會公告。"銀行的回答讓向女士很是無奈。
向女士還是運氣好的,同樣是基民的劉先生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因為他是在每份1.5元附近買的南方成份精選基金,而現在,南方成份精選基金的凈值只有1.3949元。"我還想再買點攤低成本,卻買不到了。現在被套,甚至不能像炒股一樣低買攤低成本。"遭遇了"開放式基金流動性風險"的劉先生開始對基金投資有點灰心了。
據了解,近期股市的持續調整,大多數個股的暴跌,很多散戶準備轉而加入購買基金的行列,但卻面臨眾多開放式基金暫停申購的尷尬。據統計,10月份以來共30只基金宣布暫停申購,公告多解釋為控制規模考慮;11月份以來則有7只基金宣布暫停申購;另有48只基金未確定停止暫停申購日期。而這些基金,大多普遍規模較大,多數是今年業績表現較好,受到投資者追捧的類型或連續進行持續營銷的品種。暫停申購的基金中,博時基金旗下有6只基金,華夏基金旗下5只基金,南方、大成、廣發等基金公司旗下均有2只以上基金暫停申購。
據某銀行人士介紹,11月4日《通知》的下發,影響了該行先前預定委托發售的部分基金,其中匯豐晉信升龍基金組合就在《通知》下發后叫停,"匯豐晉信基金公司公司收回了11月5日關于開展匯豐晉信升龍基金組合持續營銷活動的公告,暫停發售60億元升龍基金組合,大成基金公司其旗下的大成創新成長和大成藍籌穩健都暫停申購,并且都停止了定投的業務。"
隨后記者采訪了成都銀行和證券公司營業部,大部分銀行都有4到5只以上基金暫停申購,而什么時候重新打開申購目前還沒有確定,但部分基金還可以定投。據記者初略統計,近期以來,東方基金公司旗下的東方精選、銀華基金旗下的優選基金也暫停申購、華安旗下的華安策略優選、中海旗下剛拆分的優質成長基金也都暫停了申購。
銀行擔心中間業務利潤受損
基金主要依托銀行作為主銷售渠道。在基金銷售市場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銀行也頗為遺憾。
"情況陡轉直下。"某銀行營業部理財人士告訴記者,除了部分老基民愿意繼續買進基金,隨著大盤調整和基金虧錢效應的加劇,現在有購買意向的基民越來越少了,投資者觀望情緒強烈,申購量大幅度減少。"火爆時,上百萬份的基金在支行銷售只需要幾十分鐘,而且很多還要配售。"
"由于國內投資者不成熟,每年總要申購和贖回幾次,因此銀行從中賺取的費用可以達到4%-5%。"據介紹,此前基金火熱的銷售背后,多數基金公司至少將80%-90%以上的基金銷售額度分配給托管銀行,然后再將10%-20%分配給其它銀行和基金直銷網點或券商,銀行成為了基金銷售的盈利大戶。
不少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最擔心的就是,由于個人投資者是最不穩定的投資者隊伍,一旦市場有風吹草動,個人投資者的流失速度會非常快。目前基金凈值縮水,將勢必引發更多基民大量贖回。一旦這種趨勢形成,將會和此前的儲蓄搬家一樣很難阻擋,接下來銀行主要依托基金的中間業務盈利就不好說了。
在記者致電部分基金公司的投資者咨詢電話中,基金公司最常見的解釋就是:"基金規模過大,基金凈值的增長速度就會放慢,為了保護現在持有人的利益,因此暫停申購。"
不過,也有特例發生。記者在光大銀行成都分行理財中心了解的情況看,似乎基民的熱情還是不錯。光大銀行成都分行理財中心鄧俊告訴記者,在該理財中心,近期基金的凈申購量大于凈贖回量。
誰來填補投資真空?
實際上,心細的投資者可以發現,自9月5日華夏復興基金發行后,市場上已沒有A股新發基金的身影,A股新基金發行空白期已超過兩個月。而近一個月來,雖然獲得QDII業務資格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多,但繼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結束發行之后,再無QDII基金產品獲批。管理層似乎越來越堅決地控制基金規模,讓普通投資者開始左右為難。
針對近期的投基策略,有基金分析師人士認為,控制基金在一定時期內的規模,可以杜絕很多績差基金的隨意擴張,能有效的凈化投資者對于低凈值基金的選擇范圍。這樣一來,基金管理人必然會把持續營銷的重點轉向旗下高價優質基金上來,投資者可以參與諸如符合大比例拆分、擴大營銷規模等高價優質基金的拆分后的機會。
"整體而言,基金控制規模和暫停申購,這樣確實能控制風險。"某證券分析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動投資",基金經理的主動性在于如何靈活地實現被動投資。目前行情下,一般而言,還不是建倉的最好時機,一旦基金規模太大,導致基金經理很難把業績做上去。
而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要么等待自己心儀的基金放開申購,要么選擇一些還在開放申購的新基金加盟,或者選擇一些銀行的基金組合式理財產品。"股市有風險,入市請自愿"的股訓似乎也適合基金投資。
(編者:據Wind統計,目前共有34只基金暫停申購,14只基金暫停大額申購。34只暫停申購的基金分別屬于上投摩根基金、華夏基金、博時基金、銀華基金等19家基金管理公司。)(孫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