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我們的壓力一直比較大。一邊是資本充足率要達標,一邊要給股東有個好的回報,上市之后這種壓力更大了。”10月30日,北京銀行董事會秘書楊書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此感嘆。
自2005年引入外資、沖刺資本市場之后, 10月19日,北京銀行正式在上交所掛牌,但隨即遭遇“娃娃股東”事件,一時間輿論洶涌。一個半月的“上市公司”經歷,可謂五味雜陳。
10月10日北京銀行立即就“娃娃股東”事件出具澄清公告,然而即便如此,關于這些少年股東背后關系的猜想依然不斷。10月30日,北京銀行董事會秘書楊書劍、董事辦副總經理王玉蘭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對于包括“娃娃股東”在內的北京銀行異常龐雜的非員工自然人股東形成背景進行解析,而此前,公眾對部分“娃娃股東”背后可能存有的關聯交易曾普遍抱有疑慮。
資金難題
“要從歷史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對于北京銀行“娃娃股東”事件,楊書劍稱,2004年2月9日,銀監會在官方網站刊出名為《實施審慎的市場準入 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入股現有商業銀行》的文章,表示,“銀監會鼓勵民間資本以及外資入股現有商業銀行,參與重組、改造和化解風險,使中小商業銀行做大、做強。”
楊書劍說,正是由于這一精神,北京銀行開始動員各個部門、各個支行的員工進行吸收非員工自然人股東的工作。此前,北京銀行自然人股東多系原信用社直接轉入合作銀行后形成,當時自然人股東持股408295717股;此外,1997年和1998年間,為承接北京銀行組建初期原信用社股東退股股份,北京銀行又進行了一次自愿入股。
2004年第四次增資擴股時期,亦是北京銀行新增非員工自然人股東最典型階段。彼時,北京銀行共吸收自然人股東547 名,持有股份100665701股。其中員工股東15名,持有股份310000股;非員工股東532名,持有股份100355701股。
“盡管銀監會(文章)并沒有形成文件,當時我們也是根據領導精神,發展了一部分股東。”王玉蘭如是說。王一直任職董事會,曾參與歷次增資擴股的具體工作。
當時,擺在北京銀行面前有兩個現實難題。
“一個是困難,募集不進來,那個時候法人股東進來,要審你的財務報表,審你的這個那個。”王玉蘭說,“所以我們在做動員的時候,也都是找一些親戚朋友、了解北京銀行或者共過事的人,包括我們的客戶,而這些自然人股東也的確沒有提出看我們的財務報表。”
另外一個困難是,在程序上,“不可能在報紙上刊登大面積的募集公告,否則不就是公開發行了么,這個手段也不能做,另外,當時人民銀行以及后來的銀監會,都一直在盯著資本充足率必須達標。”
2005年10月,北京銀行向境外戰略投資者ING銀行和境外財務投資者國際金融公司新募股本1251862908股,每股價格1.9元,募集資金總額逾23.78億元。楊書劍稱,北京銀行直至引入境外投資者之后,資本充足率才符合監管機構8%的要求。
“2005年之前,北京銀行每一次募集資本都非常困難,所以我們在找自然人的時候也都是找了解的、對我們行發展有點信心的,沒有信心他就不敢買。”楊書劍說。招股說明書顯示,2004年年底北京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為3.81%,資本充足率為5.01%,不良貸款率為4.53%。
“誰會想到今年上市,股價會到20多,要是能知道今天,我們自己還想多買一點。”王玉蘭說。
娃娃股東 “正解”
網上流傳的“娃娃股東”名單之首為吳振鵬,身份證信息顯示吳出生于1984年,持股量500萬股,為北京銀行自然人第一,目前市值逾1億元。招股說明書顯示,吳振鵬是2004年入股,當時吳本人年僅20歲。
但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身份證號顯示戶籍為北京市東城區的吳振鵬系獨立戶頭,其下并無家庭關系。對此,楊書劍解釋稱,吳振鵬系經由北京銀行某支行行長介紹才參股。“這個支行行長是福建人,所以也就認識一些福建的民營企業家,吳振鵬也是福建人。”
此外,“娃娃股東”中另外兩位亦頗有“嫌疑”。其一為彭化(化名),現持有北京銀行134萬股。北京銀行招股說明書顯示,1997年1月出生的彭化亦是“娃娃股東”中出生相對較晚的一位,其父母皆為律師,且其父為北京銀行法律顧問,其母亦曾為北京銀行提供過法律服務。
對此,楊書劍解釋稱,彭化父母曾參與北京銀行資產保全部的法律事務工作,并經由北京銀行工作人員介紹2004年參股。
“(持股時)他肯定是未成年,肯定是他的父母來做的,他父母對這個行有所了解,而且在增資擴股期間,肯定也是有人在動員他來入股,其他人也基本都是這樣。”楊書劍稱這中間并沒有外界猜想存在關聯交易。
另外一位“娃娃股東”楊之光的身份背景也曾引起公眾聯想。出生于1988年的楊之光持有北京銀行30萬股份,其父楊某亦持有北京銀行19102股。現在中國節能投資公司任職的楊某,此前曾在北京國際電力開發投資公司任高管。
楊某曾屬于學界中人,其履歷顯示,自1986年碩士畢業于中南財經大學之后,曾任教于中央財經大學。
楊某任職北京國際電力開發投資公司高管期間,該公司在2000年至2004年北京銀行四次增資擴股過程中接連購入法人股,累計持有3.02億股份。
對于楊某父子手中持有的北京銀行股份,王玉蘭稱,同樣是由北京銀行員工通過發展客戶而形成,并且形成時期在1997年至1998年間。“這中間并沒有什么關聯交易,因為洽談北京國際電力開發投資公司入股北京銀行事情的時候,他并沒有參加。”
而對于在第四次增資擴股過程中,是否存在老股東未能優先獲得增持權利的問題,王玉蘭解釋稱,增資擴股事宜是需要通過股東大會議決,“這些股東也都是知道的”。據王玉蘭介紹,事實上,在北京銀行前身合作銀行成立初期,很多信用社老股東并不看好銀行的發展,進行了變現,“也有的老股東留了一部分股份”。
化解歷史遺留
無論是“娃娃股東”還是非員工自然人股東,這一切都始自北京銀行組建初期背負的巨額不良資產包袱,而這又是城信社時期丟下的歷史爛賬。
當初將北京區域內大小不一、良莠不齊的90家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組為北京市合作銀行,決策者的初衷即是要借助重組,挽救那些陷于困境的城市信用社,以免引起連鎖性金融風險擴散。
其中,中關村信用社遺留的不良貸款高達67億元——這也是造成彼時北京銀行財務困難,前景堪憂的主因,亦是北京銀行當時極力引入非員工自然人股東充實資本充足率的動因所在。
由于當時引入法人股東和自然人股東時,北京銀行每股定價為1.9元,但當引入外資時,“外資參股必須要看當時的國際報表,依據國際會計準則,我們每股在0.55元—0.56元,以1.9元的價格計算,市凈率是3.4倍。”
“實際上,上市時我們的市凈率也才3.19倍。”楊書劍說,
此外,在財務報表上顯示,2004年、2005年北京銀行的未分配利潤皆為負數,分別為30.71億元和6.59億元,主要原因即是擔任北京銀行審計事務的普華永道要求北京銀行必須為不良貸款提足準備金,直至2006年底北京銀行未分配利潤才由負轉正,當期數額為7.06億元。
目前,北京銀行遺留不良貸款清收仍在進行。北京銀行首席風險官高玉輝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銀行資產管理部門已清收現金5.5億元,到年底,北京銀行將有一筆大額壞賬將進行核銷,到時不良貸款率更將有所改善。(本報記者蔣云翔對此文亦有貢獻)(方會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