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工業時代商品傾銷是國際間競爭的重要手段,其結果是部分相對落后國家的制造業被擠出競爭圈子,從而成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話,那么在后工業化時代,當金融成為主導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時,貨幣傾銷將是比以前商品傾銷更為重要的競爭手段。眼下,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國際壟斷資本,正在變本加厲地實施貨幣傾銷政策,吹起全球資產泡沫,對于有大量以美元貨幣形式作為國家儲備的中國來說,可能受到的危害最大。當美元發行超過經濟發展需要的貨幣總量時,必然表現為商品、資產和資本價格上升,從而表現為信用膨脹、投資膨脹和出口膨脹。
美元傾銷與中國經濟特別是與中國資本市場存在的關系,可以列出以下幾個方面:
美元傾銷首先是信用膨脹,主要形式是降利率和擴張信貸。本輪美元傾銷開始于2001年“9·11”事件后,美元利率的持續下調和信用的全面擴張,表面上看是應對突發事件非常措施,但世人仍然可以從經濟角度,從利益分析角度發現,美元信用膨脹是一場陰謀,目的是解決美國國內經濟的雙赤字,即將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本身應當承擔的經濟責任推向全世界,以輸出美元換取全世界的福利輸入到美國。
美元傾銷推動出口膨脹。當美元利率大幅下降并采取信用擴張政策時,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國際壟斷資本在不經意間呼喚美國居民超支消費,形成進口熱潮,從而引發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出口膨脹,引發后者外匯儲備高速增長。
美元傾銷引起投資膨脹。當出口膨脹和投資膨脹形成“良性”循環時,信用膨脹在外匯管理制度、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動下成為必然的現象。當信用膨脹、投資膨脹和出口膨脹形成一個循環時,結果就是外匯儲備高速增長下的貨幣流動性泛濫。貨幣流動性泛濫反過來引發了資產價格重估預期,使得上市公司相互投資持股的資產“價值”成倍上升。結果,凡是有資源、能源、政策、技術、市場優勢的上市公司利潤都會驚人增長,市值被不斷重估,“價值投資”成為最強勢的話語。
美元傾銷對中國金融和資本市場已經或可能帶來的結果至少也可以列出這么幾點:
一是國家外匯儲備面臨全面貶值,中國經濟體的價值將被二次轉移。2005年7月以后,中國外匯儲備雖然以一攬子貨幣代替美元,但鑒于美元的世界通貨性質,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形式投資仍然是主流。當美元不斷貶值時,美國國債內在價值被不斷稀釋,中國低價優質商品換來的外匯儲備也隨之不斷貶值。
二是在國家統一管理外匯制度下,外匯增長必然表現為信用擴張。在出口膨脹和貨幣電子化及居民理財意識越來越濃的條件下,央行提高利率和超額存款保證金率,事實上只能部分緩解流動性泛濫的程度。比如今年前三季度的貿易順差已經超過了上年全年,其增長的儲備,已經基本上抵消了今年以來提高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的作用。貨幣電子化時代,貨幣流通速度加快,使得信用膨脹下增加貨幣在貨幣倍數效應增長的條件下表現為更多的流動性。這些流動性最終以人民幣形式使資產價格顛倒地表現為泡沫性上升,財富效應和通貨膨脹預期加劇了居民理財熱情和企業投資熱情,從而形成了高出口、高投資和高信貸。
三是一旦美元貨幣傾銷在一定時點以控制風險的名義突然結束,中國資產就將大幅貶值,財富重新分配的結果是我國資產被無形地轉移到國外。高出口、高投資和高信貸引發資源、能源和環境三緊張,必然引發大量進口需求,進口需求制造了“中國概念”,而國際壟斷資本則借機在宏觀商品上制造“牛市”,促使大量中國需要進口的原料、能源、技術、裝備大幅漲價。這樣的高價進口、低價出口,中國的剩余價值便通過國際貿易轉移到了西方發達國家。出口膨脹在人口紅利和勞動力就業壓力下,必然會在一定時期持續下去,其結果將是外匯儲備增長下的美元傾銷政策對我國儲備的二次掠奪。因為當資產價格泡沫上升到一定時候,國外壟斷資本必然以風險防范等名義突然從中國撤出資本。由于在資本項目下,我國還不是全面開放,因此外資進出的成本比較高。一旦資本項目下可以自由流動,人民幣升值過程接近結束之際,就有可能出現外資大規模撤退,引發國內資本市場泡沫硬性破裂,國民財富大量蒸發,資產價格大幅下降,然后國際壟斷資本可能轉身以最低價收購中國的戰略資源。這決非危言聳聽。
說到底,破解美元傾銷可能造成的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最要緊的還是以人為本,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樹立居民消費的信心,確立出口是為了獲得比較利益而不是僅僅為了外匯的觀念,改變近三十年出口傾斜政策,最終形成消費、投資、出口三者的良性關系,以利國民所求。(李國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