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基金業資產規模于短短6個月內從1萬億元猛增到3萬億元的形勢下,如今在各大銀行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基金推銷廣告。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我國基金業資產規模超過了3萬億元人民幣,而僅僅6個月前,這一數字剛剛超過1萬億元。很多居民的資產組合中,三者的占比次序也發生了變化,正依次由銀行存款、股票、基金變成基金、股票、銀行存款。
但和股票一樣,基金市場也同樣存在著風險,很多機構更有不完善之處,中國的基民們還需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1100億元的基金募集新紀錄
10月15日早6點,北京某銀行大門尚未開啟,幾十位市民已經在門前排起長隊。“今天有基金能買,聽說是個業績很不錯的基金公司發行的。我想認購5萬元,怕來晚了就沒了。”排在第一位的市民周女士這樣表示。而排在最后一位的白先生卻叫苦不迭:“我就是想辦個轉賬業務,知道每天來銀行買基金的人多,所以早出來了,沒想到還是來晚了。”
中午12點,銀行為基民專設的咨詢平臺早被圍得水泄不通。負責這項業務的工作人員在基民的“簇擁下”不停地辦理著基金買賣業務,由于人太多,工作人員小郁從上班到現在連口水都顧不上喝:“我們都是這樣,人手不夠使,不喝水就省出上廁所的時間了。”
下午3點,記者撥通某券商辦理基金業務的員工小張的電話。“請下午4點半之后再跟我聯系,我現在在幫客戶完成網上基金認購,實在沒時間接受采訪。”
晚上7點,小張的電話接通:“我今天幫30多個客戶做了網上基金認購,午飯到現在還沒吃呢。這個月還要發兩只新基金。”小張匆匆掛上了電話。
這一天,首日銷售的上投摩根亞太優勢QDII基金一日募集資金超過了1100億元,創下新的基金單日募集資金全球之最。
2007年基金業的高速軌跡
這只是今年基金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我國基金業從1998年開始發展,并逐步實現了資產規模從零到1萬億元(2007年3月)的跨越,而這一過程,整整9年。然而,從1萬億元到3萬億元,僅僅用時6個月。
另外,受益于牛市以及基金的創富效應,今年新基金發行持續火爆。
2007年4月10日,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基金在發行第一天就獲得了近900億元的申購意向,創下新基金發行中獲得申購資金規模的最高紀錄。此前的最高紀錄是去年發行嘉實策略基金,當時的申購紀錄是419億元。
隨后,華寶興業行業精選、華安中小盤成長、中郵核心成長基金等10余只開放式基金均在一日內售罄。
不光是開放式基金,近期發售的南方、華夏、嘉實等QDII基金同樣得到了基民的追捧。募集規模也從400億元一路飆升至700余億元。
而上投摩根的單日募集千億,更是將基金熱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基金走俏背后的原因
“中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人民幣升值的潛力很大,國內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人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抱有很強的信心,這種預期也促使新基金呈現發售兩旺的局面。”泰信基金管理公司渠道業務部經理董斌如是解釋基金熱。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基金業之所以能超速成長,“5·30”的暴跌是一個主要因素。由于暴跌的慘痛教訓,越來越多的股民轉身加入了基民的行列。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基金投資賬戶總數已超過9000萬戶,較今年年初增長了近3倍,而第三季度以來,基金平均每天新增開戶數甚至超過了滬深A股。
“國慶后股指不斷創新高,可我買的很多股票都是賺了指數沒賺錢。在這種情況下,我選擇轉做基民。”周女士的話代表了很多投資者的心聲。在她看來,與其自己天天操作提心吊膽又收益不佳,還不如交給基金公司打理。
此外,高凈值回報率成為基金受“熱捧”的另一個原因。
9月25日,泰達荷銀發布的凈值公告顯示,公司旗下泰達荷銀行業精選基金9月24日的累計凈值超過6元。這也是繼華安180ETF、華夏大盤基金、上投優勢基金、上投α基金和易基策略基金之后第6只凈值超過6元的開放式基金。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股票型基金平均回報率為121.16%,配置型為99.05%,這兩類基金平均回報率雖然沒有深成指漲幅高,但都超過了上證指數的漲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