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年前國外媒體和機構普遍悲觀預測、認為技術上瀕臨破產,到今天昂首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銀行業通過改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國際聲譽不斷提高。
脫胎換骨:
國有銀行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五年前,正是我國剛加入世貿組織(WTO)之時,金融業面臨著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和挑戰,尤其是針對我國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一些國外媒體和金融組織普遍給予悲觀估測,評級機構也因此紛紛降低我國商業銀行信用級別。
在這種復雜和嚴峻的形勢下,2003年底,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正式拉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的序幕。此后,交通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相繼啟動。
通過股份制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已從五年前技術上瀕臨破產的問題銀行,轉變為具有一定國際認知度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國際大型銀行(前100家)的資產回報率一般在1%左右,我國大型銀行平均已提升至0.7%以上,個別銀行接近1%,而五年前國內外的差距是5倍。
互利共贏:
銀行業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
幾年來,我國銀行業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發展,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實現了對外開放的新突破。
2006年12月11日,我國如期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范圍和服務對象范圍的限制,取消對外資銀行的所有非審慎性限制,同時修訂頒布《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和實施法人銀行導向的外資銀行監管政策。這開創了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新時代。
同時,推動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工作,提高銀行業對外開放水平。目前,我國銀行業已實現從單純的外資金融機構準入,到加強引進管理、技術、人才和合作的重要轉變。截至2007年上半年,已有24家中資商業銀行引進33家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總額達205億美元。
此外,我國商業銀行加快了海外發展步伐。
面貌一新:
國際聲譽不斷提高
一組最新的統計數字展現出我國銀行業煥然一新的面貌:
資產質量明顯提高。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持續保持“雙下降”,2007年6月末,全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從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45%。可以預計,農行改革完成后,不良貸款將會進一步下降。
資本實力和充足水平顯著增強。2003年末,我國只有8家銀行資本充足率在8%以上,2007年6月末已上升到125家。資本充足率達標銀行的資產占全部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的比重,從2003年末的0.6%上升到了2007年6月末的78.3%。
撥備水平逐年上升。2003年銀監會成立時,銀行業撥備缺口高達1.34萬億元,到2006年末已縮小到了4547億元。
盈利能力明顯增強。主要商業銀行稅前利潤從2002年底的364億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2409億元。2007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后利潤2544.3億元,相當于2006年全年利潤的84%。
新機構和新業務層出不窮。新設立了汽車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等專業性金融機構,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穩步推進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積極探索銀保深層次合作,電子銀行、銀行卡、個人理財和衍生產品交易已成為銀行業務最活躍的領域。
一些國際媒體和機構對我國銀行業的看法,已從2002年的普遍不被看好轉變為積極正面。今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全球1000家大銀行最新排名,31家主要的中資商業銀行全部入選,工行、中行分列第七和第九,這是我國的銀行首次進入前十名。截至今年9月30日,在全球前十大上市銀行市值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與此同時,國際權威評級機構近年來也多次調高了對我國銀行業的評級。這些看法和評級的變化,正是我國銀行業五年來通過改革獲得大發展的真實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