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四、應對國際糧價上漲的政策建議
1、立足國內,保護和提高我國糧食生產的能力
國內糧食生產能力是我國應對國際高糧價影響的首要措施。只有本國糧食生產能力有保障,才能最大程度削弱國際因素的負面影響。為此需要采取積極措施,切實保證我國的糧食生產能應對國內外市場的各種復雜情況。繼續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18億畝基本農田的“ 紅線” 決不可逾越,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并適當擴大;盡可能地增加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加快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加強農業科技開發和推廣工作力度,提高單面積糧食產量;加大對農民種糧的支持力度,擴大種糧補貼品種,創新補貼形式;控制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 降低糧食生產投入成本;加大對糧食生產信貸扶持力度,對農民用水、用電提供資助和優惠政策。
2、夯實小麥、稻谷的國內供給基礎,加強對國內玉米和大豆產業的引導
一是要夯實小麥、大米等基本口糧的國內供給基礎;二是要盡快擺脫大豆、玉米等糧食品種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被動局面,我國大豆產業危機已不容忽視,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極力開發生物質能源,又導致玉米價格隨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在這種情況下,不加強對國內大豆和玉米產業的引導和發展,就可能為國際小麥或大米的價格輸入開辟間接通道。所以在糧食種植結構引導,尤其是在價格支持體系、補貼政策等方面,都應做出相應的平衡和調整。
3、密切關注國際糧價走勢,充分認識國際糧食市場形勢
國際糧食市場形勢波動較大,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需要加大對國際糧食市場形勢的監測和研究力度。拓展糧食信息收集渠道,特別是要解決國際與國內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及時捕捉反映市場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加強國際市場糧價監測與國內糧食價格預警機制的銜接。
4、穩定糧食市場主體的漲價預期
在對當前農民儲糧、售糧模式變化給予充分的分析預測的基礎上,加強政策宣傳和市場信息服務,幫助農民正確認識糧食市場走勢,引導農民制定售糧計劃,適時賣糧,改變觀望和惜售心理;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加強對糧食購銷企業的管理,維持糧食市場正常秩序,防止投機炒作。(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 李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