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英國等國政府先后推出超常規的金融和財政刺激方案,美國、日本、英國和瑞士等國央行還陸續采取了零利率政策和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美日英等國選擇“開動印鈔機”來維持極度寬松的銀根和充裕的流動性,不僅是為了保證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穩定,還是為了制造通脹來向通貨緊縮宣戰。就我國去年四季度以來貨幣政策執行情況來看,我國貨幣政策也由“從緊”轉向“適度寬松”,為經濟增長保駕護航。由于我國銀行體系較為健康,信貸傳導渠道較為通暢,因此沒有像美日等國那樣將基準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并通過大規模的公開市場操作來保證銀行體系基礎貨幣快速增長,而是通過窗口指導等信貸政策來引導商業銀行積極放貸。從貨幣創造的過程看,同樣是數量型工具,美日英等國的定量寬松體現在對基礎貨幣的投放上,而我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則體現在貨幣乘數的擴張上。
不管以何種方式尋求貨幣擴張,美聯儲等主要貨幣當局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的目的都是為了應對通貨緊縮,而對潛在的通脹壓力并不以為然。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2010年美國不會出現通脹威脅,并向市場保證,美聯儲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提高利率。美聯儲的一號和二號人物伯南克和科恩,都多次強調通脹只是遠期威脅,通貨緊縮才是當務之急。對通貨膨脹一直高度警覺的歐洲央行也認為,通脹壓力并不大。歐洲央行在3月份公布的月度公報中表示,2009年和2010年歐元區通貨膨脹率或將低于2%目標水平,據歐洲央行工作人員預測﹐2009年歐元區通貨膨脹率為0.4%,2010的通貨膨脹率或為1%。不過,美聯儲等對通貨緊縮的擔心并非簡單對物價走勢的擔心,而是對物價水平下降背后投資和消費需求萎縮的擔心,也即對經濟衰退的擔心。那么對各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積極擴張,我們對未來的通脹風險是否完全不用擔心呢?
1、是“通貨緊縮”還是“去通貨膨脹”?
今年以來,美國、日本和我國等國家和地區均出現物價水平同比下降,3月份,美國CPI同比下降0.4%,日本CPI同比下降0.3%,我國CPI同比下降1.2%。一般物價水平的下降,被認為是通貨緊縮的典型特征。不過,能否將當前的物價下降簡單視為通貨緊縮還值得商榷。在《2009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對物價走勢以專欄的形式進行了歸納。央行指出,對價格形勢的判斷要選擇合理的價格指數,而且還要注意區分通貨緊縮(deflation)和去通貨膨脹(disinflation),通貨膨脹(inflation)和通貨復脹(reflation)。去通貨膨脹指的是通貨膨脹率的下降,通常在較高通貨膨脹之后發生,此時,許多前期快速上漲的商品價格可能快速回落,但總體價格水平仍在上升,只是上升速度大幅減緩。通貨復脹指的是通過增加貨幣供給等方式刺激經濟以走出通貨緊縮,它是在經濟衰退、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后經濟從谷底開始恢復、價格總水平開始回升的那段時間。一般而言,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相對,而去通貨膨脹則與通貨復脹相對。
那么當前的物價下降到底是通貨緊縮,還是去通貨膨脹?未來是否會出現通貨再膨脹呢?畢竟2007-2008年,尤其是2008年前7個月,在國際原油和農產品價格狂飆的影響下,在世界范圍內曾出現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現在的物價下降有可能是物價水平從2008年高位回落,向正常水平回歸。我們以美國、日本和中國CPI月度環比變化率來推算2009年3月份各國CPI相對于2007年末和2006年末的變化率可知,2009年3月末,美國CPI相對于2007年底上漲1.26%,相對于2006年底上漲5.27%;中國CPI相對于2007年底上漲1.86%,相對于2006年底上漲8.57%;日本CPI相對于2007年底下降0.21%,相對于2006年底上漲0.48%。可見,如果不與2008年過高通貨膨脹時期相比,而是與物價水平相對正常的2007年或2006年相比,當前的物價水平還是較高的。當前的物價下降更像是通貨膨脹后的去通脹過程,在美聯儲等央行采取超常寬松的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未來出現通貨再膨脹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對于通貨緊縮,貨幣當局的應對空間較大。20世紀90年代,日本出現長期通貨緊縮,這期間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實踐說明,在通貨緊縮的背景下,零利率并伴隨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行并不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貨幣當局可以專注于在較長時間維持低利率和加大貨幣投放來刺激經濟增長。但是如果當前的情況并非通貨緊縮,而是去通貨膨脹,在各國政府超常的救市和刺激經濟增長措施的影響下,未來將可能出現通貨再膨脹,那么美聯儲等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執行空間將受到很大限制。如果通貨再膨脹成為現實,貨幣當局將不得不面對刺激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兩難選擇,世界范圍內可能再現“滯脹”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