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國際糧價或再創新高 對中國糧價的影響分析

2011年05月17日08:51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國際糧價 國際 糧價 糧食 糧食價格

內容摘要:2010年的國際糧價飆升尚未出現拐點,未來還有一定上漲空間,可能會再創歷史新高。雖然我國糧價相對國際糧價具有一定獨立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我國糧食供求結構變化、糧食價格逐步市場化,加之預期效應和比價效應的作用,國內糧價和國際糧價的關聯程度趨于增強。國際糧價維持升勢仍可能給國內糧價帶來輸入性壓力。從中長期看,我國糧價將在較長時間內面臨成本推動型漲價壓力。從短期看,我國糧食供求是“緊平衡”,糧食市場參與主體普遍存在漲價預期,糧食生產出現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快速轉化為糧價上漲動力。國內外多重因素相互疊加,今年我國糧食上漲壓力仍應引起重視。

2010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糧食價格快速上漲。3月份聯合國糧農組織谷物價格指數比2010年6月份高出 67%。目前來看,國際糧價仍具備上漲的動能,未來可能再創新高。糧價是“百價之基”,是控通脹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糧價一直在穩步上升,本輪國際糧價快速上漲是否會加劇我國糧價的漲勢,從而使我國防控通脹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一、“后危機”時代國際糧價可能再創新高

國際糧價的上漲具有周期性,最近的兩次國際糧價上漲間隔時間大幅縮短,波動頻率顯著提高,波動幅度非常劇烈(見圖1)。

圖1:聯合國糧農組織監測的全球谷物價格指數(月度)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1、近兩次國際糧價飆升難以從供求基本面得到合理解釋

世界歷史上的糧價飆升引致糧食危機大多是由氣候、自然災害引起糧食減產所導致。2001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糧價急升的成因與2007-2008年國際糧價暴漲的成因大致相似,均有全球糧食供求偏緊、自然災害頻發導致糧食減產、生物燃料需求增長、各國頒布糧食出口禁令或爭搶囤積、糧食能源化導致糧食價格隨著石油價格上升而上升、全球流動性泛濫等。不過,從糧食供求來看,在這兩次國際糧價暴漲中,雖然也有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減產的因素,糧食總體供求偏緊,但世界糧食總產量并沒有大幅降低,糧食供求也并未出現大的缺口,且期末庫存均超過17%-18%安全底線(見表1)。供求因素在這兩次國際糧價上漲中確實發揮了作用,但糧食供求只是偏緊,并不是嚴重失衡,所以基本面因素并不能合理解釋國際糧價為什么會在最近的兩次上漲中,漲勢如此之猛,漲幅如此之大。

表1:全球谷物市場供求狀況 單位:百萬噸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估計

2010/11預測

產量

2019

2132

2286

2262

2236

供應量

2489

2557

2704

2766

2764

利用量

2072

2141

2192

2234

2278

貿易量

257

272

282

276

274

期末庫存量

425

418

501

528

481

世界庫存量/利用量(%

19.8

19.1

22.4

23.2

21.0

注:數據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2010/11預測為2011年4月7日的最新預測

2、國際政治和金融因素在國際糧價急漲中的作用明顯加大

糧食是生存必需品,也是一種商品。按照經濟學理論,商品價格由供求決定。但近些年糧食的一些新屬性越來越明顯,糧食供求基本面因素對國際糧價的影響力被削弱。一是糧食的能源屬性。21世紀以來,美歐等發達國家大力發展生物燃料,與人爭糧。糧食能源化使得糧食的工業化需求快速上升,也使得國際糧價與國際能源價格(主要是國際油價)上漲變得極為相關,出現糧油價格互推的亂象。二是糧食的金融屬性。21世紀以來,全球貨幣供應快速擴張,全球利率加速走低,美元匯率步入漫漫熊途,這一金融現象被稱為全球性流動性過剩。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推動下,糧食金融屬性增強。在最近兩次國際糧價暴漲中,均有大量國際投機資金涌入國際糧食市場,以自然災害造成糧食減產等為導火索,借機推高國際糧價的現象。三是糧食的戰略屬性。糧食是生存必需品,“無糧則亂”,各國都高度重視自身的糧食安全。當糧食減產、糧價暴漲時,各國會加緊限制出口或在國際市場上搶購囤積。同時糧食也日漸成為一項重要的國際戰略手段,即通過糧食援助或糧食貿易,達到影響甚至控制他國的目的。這方面典型例子是美國。目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壟斷全球80%糧食貿易的ABCD 四大國際糧商中,有三家是美國公司。正是在掌握世界糧食命脈的基礎上,美國將糧食戰略作為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

在最近兩次糧價飆升中,正是由于糧食以上三大屬性的強化,使國際糧價的波動超越了供求基本面,國際政治和金融因素成為國際糧價急漲的重要推手。

3、“后危機”時代,國際糧價漲幅可能再創歷史新高

目前國際糧價漲幅還沒有超過2007-2008年,但2010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糧價的上揚速度要快于當年。與“危機前”相比,“后危機”時代存在中東-北非沖突和日本大地震等突發事件,而且推高國際糧價的國際政治和金融因素較2007-2008年更為充沛,因此,當前國際糧價上漲動能要高于2007-2008年,未來國際糧價上漲還有一定空間,可能會再創歷史新高。

(1)2011年全球糧食供求關系趨緊,生物燃料對糧食的需求依然旺盛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預計,2010年世界谷物產量下降1%,而世界谷物利用總量預期將比2009/10年高出2%,達創紀錄水平,致使庫存量下降。2011年結束的作物年度的世界谷物庫存量預計將減少7%,使庫存量與利用量之比降至三年來的最低(見表1)。

2011年美國鼓勵發展生物乙醇的稅收抵免政策依然有效,同時恢復每加侖生物柴油1 美元稅收抵免的政策,因此美國用于生產乙醇的玉米使用量以及生產生物柴油的大豆使用量都將增加。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11/2012 年度美國用于生產生物乙醇的玉米將繼續增加至50 億蒲式耳的創紀錄水平。普氏能源咨詢機構預計,2011年美國的生物柴油產量將達8億加侖,創歷史最高紀錄。

(2)中東-北非的動蕩局勢可能使油價和糧價共同上漲

在2007-2008年的糧食危機中,非洲和中東多個國家和地區也曾發生社會動蕩,群眾游行示威抗議糧價上漲,部分國家還發生騷亂。但當前所發生的中東-北非動蕩的級別要遠高于當年。目前突尼斯、埃及政府倒臺、政權更迭,巴林、也門出現大規模的游行和沖突,利比亞已處于內戰之中。中東-北非地區是全球原油的主要產地,這一地區的動蕩為市場的投機和炒作提供了概念,導致國際原油價格飆升。目前中東-北非動蕩局勢仍在發酵,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國家被波及和傳染。國際油價上漲勢頭可能因此而繼續高歌猛進,并帶動糧價共同上漲。

(3)受災害影響,日本可能將進口更多的糧食

作為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第三大大豆進口國及第五大小麥進口國,日本對國際市場谷物進口量的變化,將對相關商品價格產生一定影響。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日本每年進口大約1500萬噸的玉米,以及分別300萬噸的大豆和小麥。日本地震、海嘯和和核泄漏三重危機對日本糧食種植環境破壞嚴重。一方面日本東北部有眾多農業大縣,海嘯和地震損毀和吞沒了大量的農田,海嘯還會引發土地鹽堿化。另一方面,核輻射對土壤、地下水等的污染使日本國民擔憂日本本土糧食的安全性,不肯食用本國出產的糧食。目前市場預期日本將進口更多的糧食,因此未來糧食市場料將偏緊,這將提振后期國際糧價。

(4)后危機時代,國家間矛盾沖突上升,國際協調更加困難

后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呈現出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雙速復蘇”的不平衡局面。各國經濟基本面的“冰火兩重天”使得各國經濟政策明顯分化,矛盾和沖突增加,國際協調和合作難度加大。而且糧食屬于生活必需品,事關人的生存,一旦國際糧價暴漲,各國為保證國內供應會展開“搶糧大戰”,這時希望借助G20或其他國際協調平臺來加強國家之間的合作,共同解決國際糧價過快上漲的問題,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也是基本無望的。

(5)后危機時代,全球貨幣條件的寬松程度更超危機之前

美日歐等選擇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全球貨幣條件極度寬松,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要有過之而無不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危機后美國執行零利率及數量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歷史上絕無僅有,日本基準利率也是歷史最低,而且為應對地震災難,日本央行已向國內金融系統注入數十萬億日元的巨量資金。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使資金成本變得極其低廉,也使大宗商品市場投機性增強。二是危機后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的表現遠差于危機前,實體經濟所吸引的資金量要遠遜于危機前。在社會資金的可得性高于危機前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量較危機前反而要低,社會資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場的積極性較危機前要更高,金融資本推高國際糧價的動力也更強。三是伴隨美國執行數量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也在走軟。對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而言,弱勢美元無疑是漲價的重要理由。

1   2   3   4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