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外投資的提速,既有對外產業布局的考量,亦有通過調整資產結構、而從更深層次上看,謀求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從資本集聚戰略到資本輻射戰略,從貿易大國走向資本強國,實現由積極爭取貿易優勢向培育更高層次的資本競爭優勢轉變,是中國對外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選擇。正如海外媒體評論所言,“中國制造”的時代即將結束,“中國所有”的時代即將開始。
從發展階段、增長模式和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等方面看,目前中國經濟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更為接近,因此日本海外投資的經驗給當前的中國已很大的啟示。近20年來,日本國際收支中所得收支盈余比重逐漸超過貿易盈余比重。所得收支盈余是對外資產收入與對外負債支付的差額,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經常項目轉移并列為一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四大子項。因此,日本所得收支盈余迅速增加就與其海外投資的迅速增加密切相關。1985年,日本所得收支盈余為16036億日元,只相當于貿易收支盈余129571億日元的12.4%。但其后若干年兩者走出了相反的走勢,所得收支盈余一直呈迅速增加的趨勢,而貿易收支盈余卻呈逐年下降趨勢。2005年,日本的對外經濟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在2005上半財年,日本貿易盈余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8%,為49271億日元;而所得收支盈余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7%,達到了57224億日元,成為日本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最大收益來源。
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盈余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外經濟成熟度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經常收支持續保持盈余,貿易服務性收支縮小,所得收支盈余以及對外資產余額增加的情況表明一國正在向成熟的債權國過渡。日本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中的所得收支盈余首次超過貿易盈余,表明日本對外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開始從“商品輸出為主”向“資本輸出為主”轉變。日本經濟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鑒于對外投資對繼續實現經常收支的巨額盈余越來越重要,日本內閣經濟財政咨詢會議2005年4月通過了《21世紀展望》,首次提出 “投資立國”理念,強調日本要充分運用特有的經營資源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開展全球性的投資活動,真正走向“投資立國”。2006年6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發表《通商白皮書》,提出要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在進一步開展全球性投資活動的基礎上,以提高對外資產收益率為中心,改善國際投資的結構和質量,到2030年力圖把所得收支盈余對GDP的比率提高一倍,實現投資立國。這說明日本已經意識到長期依靠貿易盈余的發展不可為續,實施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經濟遲早要經歷從貿易盈余向資本所得盈余(但經常項目還是順差),甚至經常項目也可能出現逆差的狀況,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經濟走向成熟的表現。而“投資立國”戰略的確立為經濟進一步轉型提供了“緩沖帶”。
日本最大的經驗啟示是任何的發展戰略都是有階段性的,從“商品輸出”走向“資本輸出”是一國開放型經濟的更高層次。2008年中國海外直接投資成為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一支獨秀。2008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下降20%以上,但是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大幅上升。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高達534億美元,相比2007年增長將近1倍。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06.5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了64%。海外投資將是中國經濟轉型,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的起點。
第一,我國已經處于大規模海外投資的經濟發展階段。
根據鄧寧的投資發展路徑(IDP)理論,一國的凈對外直接投資NOI,即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差額,是一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函數。到達一定階段時(人均2000-4750美元),進行投資階段的轉變就成為必然選擇。而推動這一轉換的關鍵是提高對外投資的收益率,促進本國資本競爭優勢的形成。瑞士銀行的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人均GNP(按實際購買力計算)就已達到4610美元,正處于鄧寧所指的資本大規模輸出階段。中國目前與上世紀80年代初的日本有很強的相似性
第二,從長期結構調整看,中國必須有步驟地減少貿易盈余。
一方面,受全球經濟衰退和外需大幅萎縮的影響,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遭受重創,外貿形勢持續惡化。4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22.8%,環比分別下降1.9和2.1個百分點,而且出口環比降幅還有所擴大,為5.5個百分點。從全球經濟增長與貿易增速之間的關系看,貿易增速波動性高于經濟增速(一般彈性系數為8左右)。以全球經濟增速-1%估計,今年全球貿易額將下降8%左右。根據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所占比重,2009年我國對外貿易可能出現15-20%的降幅。如果全球經濟處于3到5年的調整期,全球貿易在短期內也很難有明顯復蘇。另一方面,危機使全球經濟正面臨一個歷時多年的再平衡歷程。作為需求端的美歐國家也正在被迫調整發展戰略,降低負債率、提高儲備率,轉變消費結構和消費模式,減少貿易赤字的失衡,中國多年來出口高速增長的景象已不可能為續。
第三,相關政策不斷完善助力中國資本“走出去”。
今年以來,我國鼓勵對外投資的政策頻出。隨著兩個月前商務部出臺《境外投資管理辦法》鼓勵企業跨境投資或并購;國家外匯管理局也于近期頒布《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 (征求意見稿)》,擬將境內企業投資境外的外匯管理由核準制調整為登記制;接下來商務部還將在2008年出臺《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基礎上,抓緊制定《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和《對外投資合作條例》兩個法規,同時為維護中國企業的海外合法權益,中國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經貿混委會機制,簽訂了127個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這些政策法規的陸續出臺將為中國海外投資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第四,外圍環境的此消彼長為我國騰出發展空間。
今年2月以來,赴歐采購團、赴歐投資團、中國企業對澳收購一浪高過一浪。許多國家均把中國經濟的高增長視為幫助本國走出危機的最佳途徑,因此紛紛拋出橄欖枝,吸引中國的潛在投資者,這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融資困難和盈利下降,紛紛收縮甚至撤回海外投資的背景下,也為我國海外投資騰出了發展空間。
當然,中國要成為海外投資大國的路途還很漫長。盡管2008年中國在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2000項官方統計的投資,已成為世界第六大對外投資國。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僅占全球對外資產總量的5%,只相當于日本的1/4、德國的1/10和美國的1/20,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潛力巨大。
再者,中國資本“走出去”還需要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步跟進。高能貨幣和高能資本相伴而生,中國資本“走出去”這一全球戰略安排,將大大增加境外對人民幣的資本需求,從這一點上來講人民幣國際化戰略與中國資本戰略一脈相承。近期人民幣跨境結算、貨幣互換協議等措施的實施大大推進了人民幣區域化進程,但是離國際化還很遙遠。國際化貨幣至少要具備三項基本職能,即結算職能、財富職能和投資職能。其中結算職能只是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人民幣要成為結算貨幣,仍需解決結算渠道、人民幣回流、投資和兌換等多方面的問題。也需要人民幣利率、匯率市場化相關定價機制的形成,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是中國海外大規模投資的基礎性約束。
每個經濟體的崛起都會伴隨著一輪海外投資熱潮的到來。同樣,日本海外投資遇到的問題中國未來有可能同樣遇到,因此,如何促進海外直接投資便利化,優化海外投資結構,如何提高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資產收益率以及加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促進海外投資利潤回流,中國企業是否做好風險預估與管理等問題都是必須冷靜思考并加以妥善解決。(張茉楠專欄國家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