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在濕地中沉降
近年來,在城市排污管網無法連接的一些地區,興建了不少人工濕地,其環境效益和經濟價值逐步顯現。
現場直擊:
黑色污水變“清泉”
8月25日上午,深圳寶安區石巖河人工濕地工程區內,臭味難聞的黑色污水沿著明渠緩緩流到入水口。站在一旁的工程區管理員陳述蔚說:“這些都是從附近石巖新村排出來的生活污水,屬于劣五類水質。”
他介紹,污水繼續沿暗渠流動,經過粗、細兩道格柵和一道攔污網,清除了水中的固體廢物,然后匯集到水解酸化池,“通過有機物的分解作用,水里的污染物已經被削減了30%-40%。”
好戲還在后頭。初步處理后的污水通過PVC管流到人工模擬的濕地生態系統上,垂直排出。在一片綠意盎然的風車草地上,記者看到污水形成連片黑色液體,慢慢沉降,最終流到邊上的坑渠時,已變成一股股清泉。
陳述蔚說:“我們在特定的填料上種植了風車草、美人蕉、再力花等不同的濕地植物,污水先后經過植物的化學作用、填料的物理作用和填料中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里面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吸收或者分解,使污水得到深度凈化。”出水水質還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的一級A標準,相當于地表水三級,雖然不能直接飲用,但已經可以作為附近石巖水庫的補充水源。
“這里只是我們的一期工程,占地有3.5萬平方米,它一天能處理污水1.5萬噸,總造價只有858萬元。”陪同記者到工程區參觀的寶安區環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易雁翎說:“二期工程的規模更大,處理能力能達到每天4萬噸。基本能滿足石巖水庫兩條入庫支流——王家莊溪和石巖河的污水。”
今年6月,二期工程已經竣工,目前正在調試之中。工程的建設過程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財政部和環保總局就下撥了800萬元經費作為專項資金。易雁翎說,石巖河人工濕地建成后的面積,不但在全國,在全亞洲都是首屈一指的。下一步,根據市政府的決定,寶安區政府打算在工程區內再建設綜合展覽室、模擬自然濕地園和園路景觀等功能區域,把它建設成集污水處理、環境保護、科普教育和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示范基地。
技術突破:
人工濕地治污成現實
其實,石巖河人工濕地工程并非什么創舉。在鵬城,已經建成的人工濕地就有6處,在建的還有兩處。深圳市環保局水源保護處的工程師熊向隕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提升東深供水渠的水質,深圳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在白泥坑建設了第一個人工濕地工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發現水浮蓮能夠降解復雜的有機物,開始萌生了用水生植物治理污水的想法。”熊向隕說,深圳當時提出建設人工濕地、生態治污,確實是個很新潮的概念,也遇到不少懷疑,也走了不少彎路。
首先是污水流入濕地的方向,是采取水平流、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更讓人頭疼的是,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中,選擇誰?
“這些問題都需要不斷地試驗加以解決。可以說,現在你所看到的人工濕地無論在布水方式還是去水效率、植物搭配等方面都是比較先進的。人工濕地治污已經從實驗室真正走進了現實生活。”熊向隕說。
然而除了技術因素,讓石巖河人工濕地付諸實踐的,還有“天時”和“地利”。雖然地處珠三角地區,但深圳的降雨量其實并不多,寶安區更是嚴重缺水。易雁翎告訴記者,2003年以前寶安人還經常為吃水犯愁,大家戲稱區內的石巖水庫為寶安的大水缸。然而大水缸附近的石巖河卻未納入排污管網,污水每天都不經處理直接流入水庫,威脅著大家賴以生存的飲用水的安全。“所以石巖水庫既是心頭肉,也是老大難問題。”
“老大難”必須解決!這時,水庫附近低洼的一片大面積菜場激發起決策者的靈感,人工濕地治污的技術已經漸趨成熟,何不在此作一嘗試?這樣一來,污水可以順著地勢自然流入濕地,還能在缺水季節作為水庫水源的有效補充,一舉兩得。
污水處理后清可養魚
推廣“瓶頸”:
土地、氣候、需求
記者了解到,人工濕地不但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的功能優勢,其成本也大大低于污水處理廠。與同等規模污水廠相比,其建設費和運行費各只需后者的二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左右。例如石巖河人工濕地工程區每噸水的處理費用,就低至兩毛多一點。
同時,人工濕地的建設周期短、見效快,非常適合生活污水大大超過工業污水的地區(含氧量較高的生活污水比工業污水更容易被水生植物分解處理)。
深圳市環保局副局長林翰章認為,經過污水廠處理的水大多數都排入河海,人工濕地則有機地融入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實現了水資源的回收利用,現在提倡循環經濟的理念,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雖然人工濕地有諸多優點,但其“弊端”也同樣明顯。
“建設人工濕地需要大量土地,深圳是寸土寸金,如果當初不是有各級領導的力推,舍得土地可能帶來的GDP,也不會有石巖河這樣的大型工程。”林翰章分析,在深圳這類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人工濕地有著一定的示范意義,但也只能作為污水處理廠網絡的補充和延伸,大規模發展并不現實。其更大的推廣價值應該在縣、鎮一級,以及市政排污管網暫時無法覆蓋的新興城市化地區。
不過他也坦言,有大片土地可供建設人工濕地的地方往往經濟并不發達,沒有治污的迫切需求,所以推廣起來也有點難。另外,由于氣候條件的原因,具有除污能力的水生植物在我國光熱充足的南方更容易生長,北方地區在這方面有著先天劣勢,不太適合發展人工濕地。(賴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