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監測數據表明,長江流域水土流失趨勢出現了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折。
最新水土流失遙感調查顯示,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相比,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已由62.22萬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的53.07萬平方公里,下降了14.7%。
“這標志著長江流域水土流失趨勢發生了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折,”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熊鐵教授說。這也表明,作為長江流域持續時間最長、最具影響力的生態建設項目——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長治”工程)的治理效果發生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其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總量在中國七大流域中也名列首位。水土流失被專家稱為長江的“頭號生態問題”。
中國從1989年開始實施“長治”工程,并成立了跨部門、跨地域的組織機構--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在委員會的統籌下,“長治”工程逐漸走出一條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統計表明,15年來“長治”工程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以年均5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進;共實施坡改梯970多萬畝,顯著改善了治理區農業生產條件,有效解決了1000多萬人的溫飽問題;發展經濟林果1400多萬畝,治理區800多萬人實現脫貧;治理區植被覆蓋度提高到70%以上,減少土壤侵蝕量70%,改善了人居環境,提高了人口環境容量。
“長治”工程15年來完成的累計投資達到159億多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過8萬平方公里。在“長治”工程治理區生態環境好轉的同時,長江干支流的泥沙含量和河流輸沙量均呈下降趨勢。長江上中游交界處的宜昌水文站監測發現,來自長江上游的多年平均輸沙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明顯下降之勢;2003年,宜昌的輸沙量與多年平均值相比已減少了八成。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嘉陵江流域經過治理,在其匯入長江處的北碚水文站的監測表明,其多年平均輸沙量較治理前減少62%,河水含沙量由多年平均每立方米2.05公斤下降到0.51公斤,已低于長江泥沙含量的平均值。(楊希偉)
新華網 2004年1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