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五個生態移民試點省份之一的青海省,繼2004年在黃河源頭啟動“退牧還草與生態移民”工程之后,今年8月又在長江源頭沱沱河啟動此項工程。按照規劃,在未來10年的禁牧過程中,長江源頭將在水土保持、生態自我恢復過程中,重造秀美山川。
“退牧還草”是指在退化的草原上實行禁牧、休牧、輪牧,使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生態移民”是指由各級政府籌集資金,主動組織安排當地居民從需要對自然生態實行保護性恢復的地區撤出,移居到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這是中國在繼退耕還林還草之后又一項生態保護大型項目。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重要水源地之一。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長期超載放牧、粗放經營以及鼠害影響,草場退化、沙化十分嚴重,生態形勢嚴峻。近兩年黃河源頭斷流現象引起了全國的關注。
據青海省林業、畜牧廳提供的綜合調查資料顯示,從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間,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岡加曲巴冰川至少推后了500米,年平均后退25米。專家指出,保護三江源的生態環境勢在必行,有利于上、中、下游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成立的“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是以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為主要內容,這個保護區包括青海省境內的16個縣一個鄉,31余萬平方公里,其中一鄉就指的是海拔4600米的長江源頭第一鄉——唐古拉山鄉。
統計表明,目前長江源頭可利用草場面積1080.72萬畝,生活著1200多牧民,由于該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候惡劣,藏族牧民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無論是從保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還是從改善牧民群眾的生活來看,實施生態移民勢在必行。
據了解,按照長江源頭“退牧還草”與“生態移民”工程總體規劃要求,唐古拉山鄉的“生態移民”項目投資1893.33萬元人民幣,其中國家投資93%、群眾自籌7%。整個項目將本著群眾自愿的原則,采用建立牧民新村定居點和以草定畜兩種方式進行,十年內禁牧417.79萬畝、減畜1.51萬個羊單位。記者從格爾木市農牧局了解到,規劃中的移民新村定居點將建設123戶120平米的養殖暖棚,建于背風、向陽、干燥、地勢平坦、土質較好、交通方便、水電暖齊備的地點;定居點圖紙統一設計為每戶60平方米;以草定畜199戶,暖棚199個,推廣舍飼圈養技術,達到畜草平衡和進一步有效保護草場。
另外,在實現畜草平衡的同時,為了不影響牧民收入,5年中,每年每戶牧民將享受政府發放的3000——6000元不等的飼料糧補助款。目前,當地政府已經完成了沱沱河和格爾木市郊安置定居點的水、電、路等規劃,安置區測圖和選址工作也一并完成。(楊壽德秦滑)
人民網 2004年8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