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海上往返顛簸近九個小時,采訪目標只有一個———蓬萊19—3海上油田。用一天的時間采訪一個對象,這在行程極為緊湊的本次“中華環保世紀行·渤海行動”的日程中,是絕無僅有的。
作為國內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萊19—3海上油田不僅基本實現了含油污水的零排放,甚至實現了泥漿和鉆屑的零排放。不僅于此,該油田高效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成功實踐,也是記者們極為關心的。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消耗也水漲船高,石油安全的問題日益為國人關注。有資料顯示,2003年,我國能源需求猛增13.8%,石油進口凈額增長超過了30%。由于陸上油田的日漸萎縮,海洋石油開發逐步成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中之重。
渤海有“海上大慶”之稱,是一個油氣資源十分豐富的沉積盆地,探明儲量在10億噸以上。2003年,渤海原油產量1101.62萬噸,約占全國海洋原油產量的45%。同時,作為相對封閉的內海,渤海由于水體循環能力差,治污欠賬較多,環境相當脆弱,如果新興的石油開發所帶來的污染問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將嚴重影響“渤海碧海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
令人欣慰的是,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在渤海石油開發過程中,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實現了協調發展。盡管渤海油田開發數量不斷增加,但排污量并沒有急劇增長。通過對海洋石油開發區及其附近海域的環境監測表明,渤海石油開發區環境質量狀況良好,符合該類功能區環境質量控制要求,未對周邊環境敏感區或其他海洋功能區產生影響,各油(氣)田排海污水符合國家標準。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污染控制處許麗娜處長告訴記者,這是行政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結果。國家海洋局工作的特點表現在:一是嚴格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開展環保設施的竣工驗收和年度檢查工作;三是加強對溢油應急計劃的審批和海上溢油事故的現場監督管理。要求企業在投產前必須編制溢油應急計劃并報主管部門批準,其內容包括溢油風險分析、溢油應急能力、溢油事故處理、溢油應急聯絡等等,確保企業在溢油事故發生后,能夠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及時、迅速、正確處置各類海面油污染,將污染損害降到最低。
渤海石油的開發沒有加劇渤海的污染程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得上令人驚訝,而資源開發企業與環境執法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局面,更讓人振奮。真正令記者難忘的是蓬萊19—3油田的開發者———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安環部許先宏的話:“如果每個企業,每個人,都將環保視為己任,環境保護的目標就不難實現。”(本報記者 羅暉)
《科技日報》2004年7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