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加分人次占報考總人數比例排行榜
獲得民族加分考生占報考總人數比例排行榜
高考體育加分人數一覽
編者按自2006年以來,中國青年報一直對高考加分中的種種不公平現象保持關注并持續報道。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由于加分制度設計本身不夠嚴密,由于對權力的制約監督形同虛設,由于運作過程的不透明不公開,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被嚴重異化,成了某些權錢交易的腐敗通道,極大損害了其他考生的正當權益和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如果說,我們以往報道的事實僅僅是“一葉”或“一斑”,今天本報刊登的“全國高考加分研究報告”則力爭讓讀者“知秋”或“窺全豹”。
這份研究報告是本報特別報道部組織記者和實習生查閱了除臺港澳外,31個省(市、區)公開的有關高校招生政策規定和2010年加分考生公示名單,并查閱了100多所重點高校的招生章程,在統計、分析這些資料的基礎上,采訪有關專家形成的。
我們的研究發現,高考加分在許多地方成為社會管理的手段之一;高考加分泛濫,在重慶等地方,每5個考生中幾乎就有一個加分的;高考加分呈現“三集中”特征,即向區域內的相對發達地區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數中學和個別項目集中;黑龍江、湖北等一些地方公示的加分考生信息比較完整,而山東、寧夏等一些地方在關鍵信息上“遮遮掩掩”,云南等一些地方則根本沒有按規定時間公示;100多所重點高校對高考加分的態度也不一。
研究結果表明,權力和金錢越來越向高考加分領域滲透。
高考加分政策涉及千千萬萬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傾聽民聲,順應民意,清理規范高考加分政策,從源頭上遏制權錢交易腐敗現象,維護高考公平正義,尤為迫切。
“教育部的加分規定只有14種,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卻有近兩百種”,這是媒體報道高考加分亂象時,經常被引用到的數據。
記者根據統計發現,有些地區加分項目紛繁復雜,甚至有成為普惠型加分之勢,但有些地區能獲得加分的人數在該省考生人數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這種對比,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出高考加分在我們這個時代所遭遇的困惑,加還是不加已經成為了一個問題。
同時,這一對比與那些加分大省頻頻爆出的丑聞和質疑,又構成了整個高考加分亂象這一現實圖景,不論取消與否,清理整頓高考加分已勢在必行。
重慶近5個考生中就有1人獲加分
2010年,江西省共有311651人參加高考,在江西教育網的公示中,只有441人獲得加分資格,加分人數只占考生總數的0.13%。
這441人中,體育加分64人,包括華僑歸僑子女、臺灣省籍考生、奧賽獲獎者、自謀職業退伍士兵、烈士子女等項目在內一共才74人,少數民族獲加分的共 303人。
陜西省由于取消了二級運動員加分,獲加分人數也少得可憐。雖然記者沒能找到該省少數民族獲得加分的人數,但其他所有加分項目的總人數才118人,占所有參加高考的378556考生的0.031%。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重慶、北京、河北等地。2010年重慶市高考報名人數為196759名,是全國僅有的四個增加人數的省市之一。重慶今年高考加分人數為3.37萬人,占考生總數約17.19%。從獲得加分的幾率來說,重慶是江西的約130倍。即使減去占大頭的少數民族考生13000多人,仍有兩萬多人獲得其他項目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重慶市已經大幅減少了高考加分的項目和分數,比如2009年重慶共有6.5萬人獲得高考加分,加分人數超過考生總數的30%。
除此之外還有北京。北京今年獲加分的人數近1.1萬人,占全部考生8.1萬人的1/8強。即使減去少數民族考生6700余人,仍有4000余人獲得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