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湯延涓
隨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國情變遷,人們不難看到,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正日益加劇。雖然政府一直在加大對貧困地區及弱勢人群的扶持力度,但問題的解決是個歷史過程。如果僅僅是“在商言商”,無論商家或企業將有錢的富人封個什么級別的VIP,都無關社會大眾的痛癢。但如果是在公共領域特別是教育領域,人為地制造“貧富差別”,那就不可避免地要觸犯眾怒。
據媒體披露,安徽某縣一些小學按學生家庭貧富分班,家長交3000元錢,孩子就能享受小班待遇,教室內設置空調、彩電、DVD等教學設施;不交錢的孩子則擠在近百人一間教室的大班……此舉引來了社會輿論的撻伐。
“貧富班”挑戰教育公平底線
“有教無類”的理念自孔夫子始。如今,我國從義務教育階段到高等教育體系,法律規定人人享有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權。
然而,靈璧縣某些小學按貧富分班的做法,從根本上觸犯了教育公平的底線。
安徽讀者夏慧萍認為,“貧富班”的做法是教育理念的墮落,是侵蝕教育肌體的一顆毒瘤。它扭曲了孩子們的心靈,違背了學校“教書育人”的宗旨。“貧富班”讓孩子們受到教育是:有錢就可以高人一等。家中不富裕的孩子,則被學校看不起,只有“低人一等”地擠進近百人一間教室里讀書。“貧富班”不僅人為地形成了教育歧視,也在用事實對孩子進行歧視教育。孩子在這種教育理念催化下,心靈會被污染、被扭曲。
安徽讀者倪黃村的看法是,富人子弟憑金錢上公立學校的富貴小班,實質是對窮人子女公平教育權利的戕害,是對公共資源的蠶食,這就從根本上踐踏了教育公平的原則。富家子弟可以憑財富享受公立學校優質教育資源,難道窮人孩子就活該近百人蝸居在一間教室里?學校按貧富分班勢必加深民眾對教育公平的懷疑,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學校諂媚財富的做法也會在孩子心里種下社會不公的種子。學校決不能以犧牲教育公平為代價,出售優質公共教育資源。
本刊不少讀者在來信中表示,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緊張的現實情況下,老百姓一直對教育公平充滿期待,對不公平的教育現象多有批評。一些公立學校不但不想辦法均衡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學水平,反而按貧富分班,如此斂財創收只會加劇教育不公。
眾所周知,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我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然而,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校中校”“貧富班”“貴族班”以及花樣繁多的“贊助費”,不正是在繼續挑戰教育公平的底線嗎?
“貧富班”人為撕裂校園和諧
“貧富班”之所以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原因在于它在最不應該有貧富差別的教育領域人為地制造差距,把貧富差距的陰影過早地投射到身心稚嫩的孩子們身上,并進而撕裂了校園和諧。
試想,在一個本來寧靜和諧的校園,突然有少數學生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被校方貼上“闊少”的標簽,安排在裝有空調、彩電、DVD等教學設施的豪華課堂學習;而絕大多數的學生則被迫在擁擠不堪的大教室上課。兩相比較,無論是哪一方的學生,想必內心都會有激烈的碰撞,并進而演化成或自大或自卑的非正常心理,造成學生之間的隔膜與隔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