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設專業,自由改學制
學校越管越“亂”?
是按市場規律辦學,還是按教育規律辦學?改革學校的管理制度,就要有創新意識,真正以教育學生為本
今秋開學以來,中山大學新創博雅學院,通過通識教育打造“無專業精英”。從9月21日開始,在珠海校區就讀的3700多名新生和1300多名二年級學生,按照新的通識教育方案選修“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對于這個新生事物,外界在贊賞的同時,討論也同樣喧囂:培養的學生能經得起社會的檢驗嗎?
近年來,升學率成為考察基礎教育成功的標準,就業率成了判斷高等院校成敗的尺度,收入水平成為衡量人才價值的標桿。一些大學在學科設置上追逐市場,許多“新、奇、特”專業門類隨意設立,根本沒有考慮到自身的辦學能力;一些與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尤其是農林醫藥類專業,則“慘淡經營”、發展乏力。一些院校培養人才的定位搖擺不定,2002年將部分碩士研究生三年制培養模式改為兩年為基礎的彈性學制的“探索”,到今年大多數已經悄悄改回三年制。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一事當前,不少人只考慮怎樣做才能低成本、高收益。“高校辦學要與市場對接,教育改革始終應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相一致。但在按市場規律辦學與按教育規律辦學之間,一定要找好結合點。”熊丙奇說。
對于“博雅”背后的深意,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明確坦言,這只是中山大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系列舉措中的一項嘗試,他本人更加關注的是面向全校本科學生的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能讓全校學生受益。
“社會功利性的入侵,使得教育本身的品位大為降低,這是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人才的真正需求不相符的。”歐陽康認為,從教育定位來看,要繼續保持高等教育的精英品格,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觀念性前提。
“我國的大學教育要參與全球競爭、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提高育人質量,應當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斷完善教育評價機制上下功夫,以創新意識改革教學管理,以教育學生為本,真正按教育規律辦學。”歐陽康認為,在教學中高校應該真正從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的角度出發,改革和制定教學管理制度和方法。要樹立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教育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念,在重視育人的同時強化自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