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一年難見導師一面
導師越教越“忙”?
從教學安排來看,要有科學的課程和教學評估體系;導師對學生的培養過程,要有合理的監督和評價機制
電腦上制作教學PPT,臺燈下編寫教案,課后還要批改作業,他們不是教師,卻擔任著教師的角色,他們是在導師本科生的課堂做助教,幫導師代本科生的課。
“導師太忙了,有些文科研究生一年難得見導師一面。”明年將畢業的碩士陳琨告訴記者,很多導師平時和學生很少當面交流,都是通過電子郵件和手機信息聯系。
2004年全國高校招生人數已達420萬,比1998年增加了240萬。在人數增長的同時,接納這些學生的學校和培養學生的老師卻并沒有同比例增長。目前我國高校的師生比普遍偏高,有些高校甚至高于1∶18。
“一個導師最多要帶幾十個研究生,根本忙不過來。”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建民教授,曾經就“擴招中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問題”做過專門的調研。王建民說,在對高校導師的調查問卷中發現,經濟、法律、管理等熱門專業,一位導師名下的在校研究生數超過20人的比較常見。另外,一些教師為了增加收入忙于在外“走穴”,開辦或參與各種培訓班、輔導班,一身兼多職。這種結果,只能使研究生的質量下降。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對在任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學校并沒有明確責任,而高校職稱評定條件中赫然寫著:參加過科研工作或發表一定水平的論文、著作。兩者的矛盾讓一些青年教師對于日常的踏實工作和基礎鋪墊失去耐性,認為輔導學生代價大耗時長。急于出成果,就重科研而輕教學,而導師該不該對學生負責卻沒有量化標準。”王建民分析說。
“當前很多學校的導師負責制,實際上導師不負責。”熊丙奇認為,對于研究生培養質量來說,核心的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種規定,而是真正的導師負責制,即導師對學生的招生、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
“導師對學生的培養過程,應該設立合理的監督和評價機制。從教學安排來看,可以設立科學合理的課程和教學評估體系,以其對教師資格考核和教師授課狀況做科學合理的量化評估,并作為學生評價教師的標準之一。”歐陽康表示。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開展質量工程、教學名師評選等一系列活動。從2004年開始,教育部建立了每五年一輪的高校教學評估制度,并且專門組織實施對于各高校的教學評估以及各項專業的評估。有些學校還專門制定了“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讓學生檢驗、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術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