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學生中認為金融危機“非常影響”工作預期的占19.73%,“比較影響”的占35.87%,“一般影響”的占26.91%,“影響較小”的占13.45%,“完全沒影響”的占0.45%,“不清楚”的占1.79%。也就是說,超半數學生的就業預期因金融危機做了較大調整。
馬寶鵬對記者說,找工作主要考慮單位類型、工作地區、薪酬情況、其他待遇等方面,因此課題組從這4方面設計了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56.50%的學生調低了自己對薪酬情況的預期,42.15%的學生調低了單位類型預期,42.15%的學生調低了其他待遇預期,24.89%的學生調低了工作地區預期,50.45%的學生調低了總體預期。
改變最明顯的是薪酬方面。“未找到工作”的學生里,金融危機前4.37%的人預期月薪在1000元以下,32.79%的人預期月薪為1001~2000元,48.09%的人預期月薪為2001~3000元,11.20%的人預期月薪為3001~4000元,2.19%的人預期月薪為 4001~5000元,0.55%的人預期月薪在5001元以上。
金融風暴后,他們的預期也隨之縮水。預期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增加到了9.84%, 1001~2000元之間的增加到61.75%,2001~ 3000元之間的降為22.95%,3001~4000元的降為3.83%,4001~5000元降為0.55%,期待5001元以上的,則一個也沒有了。
有45.63%的“未找到工作”的學生表示金融危機之后對于單位類型的預期降低了。外資企業原本與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民營企業相比,是最受他們歡迎的單位類型,但金融危機之后選擇外企的比例由45.63%下降到29.23%,由最高降到為最低。偏好民企的比例,則由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30.33%增長至40.98%,由最低升為最高。
課題組認為,這一方面是由于未找到工作的學生對自身現狀的認識,希望選擇競爭相對小一些的招聘企業,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外資企業在待遇以及未來發展上的吸引力下降。
“就業預期變化,在危機前后有個曲線特別有意思,沒有找到工作的同學,金融危機后慢慢調整預期,調整到了跟已找到工作但還沒簽約的人一樣的水平。”馬寶鵬對記者分析。
南開學生的調查報告中,3幅“不同簽約情況學生月薪預期比較”曲線圖對比鮮明。在金融危機之前,“已簽約”、“未簽約”、“未找到工作”3類學生的預期月薪曲線走勢大致相同,都有超過40%的學生期望月薪在2001~3000元之間,比例隨著期望月薪的增加或減少而逐漸遞減。
而在比較“已簽約”和“未簽約”這兩類已找到工作的學生時,曲線發生了明顯變化。“已簽約”學生實際月薪大多分布在 2001~2000元和2001~3000 元之間,“未簽約”學生的曲線更加陡峭,有接近60%的人將拿到的實際月薪是1001~2000元。
馬寶鵬說:“也就是說,沒找到工作的這些人的預期,已經降到了市場實際水平,已經接近了心理預期的底線了。這有利于他們找到一份工作,達到自己的期望值。”
“二本”就業率暫時不敵“三本”
馬寶鵬還告訴記者,調查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二本”院校的就業率反而低于“三本”院校。
根據2008年12月中旬的調查,重點大學中找到工作的學生比例最高,“已簽約”與“未簽約”的學生達到了計劃就業學生的35.29%,“二本”和“三本”則分別是12.70%和20.98%。
事實上,根據調查,重點大學考研率高達33.14%,保研和出國的學生比例也遠高于其他類型的學校。獨立學院找工作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創業比例相對較高,讀研的比例極低。“二本”院校介于兩者之間。“這也意味著不同學校類型的學生面臨著不同的就業壓力與競爭。”
課題組發現,金融危機對各類學校學生就業預期的影響深度是不同的,對一般大學影響尤大。重點大學中,認為金融危機對自己的就業預期影響“非常影響”或“比較影響”的學生僅有37.26%,其他全日制大學和獨立學院的相應比例分別為53.96%和65.03%。他們認為,這是因為重點大學的學生自身素質較高,就業競爭力較強,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較小,顯得更加冷靜和自信,找到工作的學生比例較高,就業預期也降低較小。
為什么在這次調查中“二本”的就業率反而不敵“三本”?課題組走訪了5所高校的學生就業指導部門,在訪談中得知,獨立學院學生的就業預期相對較低,更容易實現就業,而且獨立學院中家境較好的學生較多,家庭因素可以幫助一部分獨立學院學生解決就業問題。
課題組提醒說,相對而言,“二本”院校的學生就業處境最為艱難,陷入了“高學歷、低就業率”的陷阱。而在全部本科畢業生中,“二本”院校畢業生人數最多,就業壓力最大,其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體就業形勢,解決好這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是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果初始規劃未能實現,超過40%的人選擇找工作。這意味著,考研、出國、考公務員、創業失利的學生,將在2009年成為就業大軍的新成員。課題組預測,2009年第一個待業高峰將出現在4月份。
在寫給天津市政府的報告中,南開大學學生課題組列出的畢業生對政府的主要訴求有:開辟就業通道,拓展創業空間;設立“學士后流動站”和“見習基地”,錯開就業高峰期;為在中小城鎮、西部地區就業的學生提供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為未找到工作的學生提供有效救助服務。
他們開門見山寫了一段概括性說明:“本調查結果表明,多數畢業生能夠理性調整就業規劃,但就業待遇預期已接近心理底線,信心恐慌開始出現。待業高峰將出現在4月份。伴隨畢業倒計時,畢業生的就業信心和心理防線極易崩潰,若大批畢業生閑置,極易引發其他社會問題。”(記者張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