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選擇以后
轉入幕后了,不代表工作清閑了。招生就業處的主要工作變成為畢業生尋找更多的就業單位,為用人單位提供更全面的畢業生資料。
今年暑假,北京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派出幾批老師,到全國各地走訪往年畢業生所在的用人單位,一是了解學校的畢業生工作情況,二是建立穩定的供求關系,“如果我們的畢業生干得好,用人單位就喜歡再招我們學校的”。
9月份開學后,招生就業處開始整理第二年的畢業生生源庫,包括學習情況、專業成績、所得獎懲等。這是一項龐大的工作,先分到各個學院去收集,然后再匯總給招生就業處,其中2009年的本科畢業生約為3500人,碩士畢業生2500人,博士畢業生500人。
國慶長假后,招生就業處將打印好的信函,以郵寄或者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給用人單位,邀請他們來學校走訪和招聘。
接下來,就是大大小小的校園招聘會。小型的多為企業專場招聘會,中型的是地區性行業性為主,大型的則是每年11月和次年三四月的校園招聘會。
坐在招生就業處的位子上觀察,韓經明顯感覺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逐年加大,于是一部分人又開始羨慕20多年前的分配工作,覺得那畢竟是穩定的。
“有些人寧可自己被安排,也不愿意自己去選擇去競爭。從實質上來說,我覺得這是一部分畢業生沒有自信心、不愿意競爭崗位所致。”韓經嘆口氣說,自己從畢業到現在,在招生就業崗位上整整20年,感受最大的變化,就是就業自主選擇權由行政回歸到畢業生自己手中。
但是,韓經話鋒一轉說,有選擇就意味著有痛苦吧。
沒有選擇就意味著不痛苦了嗎?
汪文給出的答案是“不”。他說,如果能夠自主擇業,他一定會在30歲之前嘗試自己喜歡的工作,然后選定其中自己最喜歡、也最適合的作為終身職業,“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飲,我想人的職業生涯本該如此”。
現實并不如此。今年10月26日,是國家公務員報考的最后一天。截至當晚6點,通過報名審核的人數達到104萬,再創歷史新高。各職位平均競爭的比例為78比1,位居前列的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招一名工作人員,報考人數達到4584人。 (記者 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