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這是2003年,一場非典使得政府信息的及時披露成了刻不容緩的需要,這一年由此也成為中國新聞發布工作的轉折之年。
2007年7月13日《新聞會客廳》
王國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
原來我們很難,要請一個部委的負責同志來開發布會,打電話、正式去函,有的時候說是求吧,但是非典完了以后逐漸發生了變化,不是我們去求,有很多情況是回過來了,要求我們開發部會。
解說:
而在此之前,新聞發布制度在我國許多政府部門都沒有得到重視。
那是1982年3月26號,當時沒有專門進行新聞發布的場地,七八十位中外記者出席沒有座位,大家就站在我周圍。
多年以后,錢其琛在回憶錄《外交十記》里開篇就寫到這場由他主持的外交部第一次新聞發布會,這場后來被稱為新中國第一次由新聞發言人主持的會議時間還不到五分鐘,沒有安排記者提問,但他成為了次日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
然而此后很長時間里,大多數部委認為新聞發布只是對外宣傳部門的事兒,主要是為國外媒體服務的,因此對國新辦的新聞發布經常有部委不愿配合,遇到地方突發事件,和公眾之間的信息渠道也不暢通,政府部門常常因此陷入被動。直到2003年遭遇非典,政府開始全面推廣新聞發言人制度。
2003年9月22日《中國新聞)
解說:
國務院新聞辦首次舉辦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培訓班9月22號在北京開班,第一批參加培訓的人員是各個部委的新聞發言人和主管新聞的官員。
據介紹,在為期五天的培訓中,全球新聞傳播與新聞發布的專業知識是這些發言人的必修課。
解說:
2004年12月28號,國務院新聞辦首次對外公布了62個部委,75名新聞發言人的聯系方式,媒體評論,我國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邁上了新臺階。
新聞發言人焦揚:
城市容貌標準規定的制定和實施將為上海建設宜居城市……
解說: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頒布,同時教育部、公安部、衛生部率先進行新聞發言人定點、定時自主發布新聞,而許多部門的新聞發言人也都因為高出鏡率和鮮明個性成為被媒體和公眾聚焦的明星式新聞發言人。
新聞發言人焦揚:
顯示了上海的民營經濟……
新聞發言人1:
我認為這些都不可信。
這個超出了我所能回答的這個問題的范圍。
沒有注意到這個消息。
王旭明:
斷章取義是真正的無知。
對誰的講話理解都要具體到具體的語境當中去。
新聞發言人2:
非常高興我們又見面了,下面請記者朋友提問。
非常坦誠地向你們表示自己的歉意。
主持人:
從2003年一直到現在,我認為是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完成了很重要的起跑階段,今后還要繼續更好地向前走。您做了五年,特別想對你的同行,覺得我們整個政府新聞發言人還需要改進和提高的是什么?
王旭明:
我覺得在說改進和提高之前,我特別想說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要不斷地改進和不斷地創新。如果新聞發布制度平移到我們國家來,如果沒有創新的意識,沒有不斷改進的意識,我覺得很難有不斷進步。
從教育部來講,我剛才看了,我是非常榮幸,2003年出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2004年教育部召開了32場新聞發布會,實現了量的突破。2005年教育部在實現量的突破的同時,除了召開新聞發布會,還有記者吹風會,組織采訪團采訪做節目等等,又增加了十幾種形式,品種豐富起來。到了2006年,剛才片子里說了,在國務院新聞辦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黨組支持下,教育部提出來了定時、定點的新聞發布制度,和衛生部、公安部一起,到現在已經堅持了兩年多,舉行了26場例行的新聞發布會。到了2007年的時候,我們把新聞發布會由新聞發布廳搬到了田間地頭,老百姓特別歡迎。我深受啟發的是到寧夏固原,一個海拔4000多米的山區,一個75歲的老革命看到我們把政策宣傳到了田間地頭,宣傳到了學生當中去,感動的不得了,握著我的手說共產黨又回來了,如果我不是此情此景,我難以想像這種政策深入人心的效果。今年2008年我們又在想把電視新聞發布會的這種形態讓更多的老百姓接受,就是做成電視節目,所以我特別希望你主持更多的節目,來宣傳我們的教育政策,大家一定愛看,我們主持這檔節目做是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叫《問教》,每周晚上十點半來播出。
主持人:
我特別明白您這段話的意思,也同時希望接下來的路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繼續向上上臺階。
王旭明:
是這樣。
主持人:
但是您還沒說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王旭明:
需要改進的地方我覺得應該說八個字,一個,強力推動,誰推動?政府、各有關方面要強力推動,而不是可干可不干,必須干,因為這是一個太好的事情。
第二個,保質保量,所謂保質保量就是光有量,比方多少新聞發布人,多少新聞發布會,不行,要有質,確實它是新聞發言人,確實新聞發布會有很多改進的地方。
主持人:
最后在今天我也要特別送給您幾句話。很多年前一個老前輩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政聲人去后,在他做這個職業的時候,有批評有表揚不重要,關鍵看他離開的時候別人對他說什么。今天特別想對您說,非常感謝在過去的五年時間里頭,你在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前進當中用心做出的努力,也許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衷心地對您說謝謝,同時希望你今后更多的同行越做越出色。
王旭明: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