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教育部的消息說,從2004年開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已經連續4年保持穩定增長,平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
“一個百分點不多啊!”社會上不少認為高職就業難的聲音對此不以為然。
“我來解釋一下這一個百分點意味著什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算了一筆賬:這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調整,高職畢業生人數占普通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的比例在不斷增加,從前幾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達到258萬人。從2004年到2007年,高職高專應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截至當年9月1日的統計數據)每年同比大約上升一個百分點,因為畢業生人數在增加,這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每年離校時高職畢業生就業的人數比上年同期增加20萬到30萬人。而在一些地方,情況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據各省市的統計,2007年全國有10個省份的高職院校初次就業率超過了本科初次就業率水平,2006年這一數據是6個省份。
高職院校就業率平均每年一個百分點的增量是怎么來的呢?這位負責人分析有五點原因。
首先,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拉動的結果。對于高校來說,培養人才應該是根本任務。培養人才,培養需要的人才,而需要也有急需和長遠的需求之分,有潛在的需要和現實的需要的不同,大量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校,就要充分考慮現實需求和迫切需求。高職的定位就是培養在生產、管理、經營和服務上的一線人才。社會需要這樣有一定知識技能和文化訓練的人才。從這幾年高職初次就業率排名前20名的專業來看,制造和服務業尤其需要高職高專人才。
第二,高等職業教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定意義上講,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是新生事物。怎樣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啟動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強調學校的合理定位,強調辦學特色,強調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倡導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這幾年大力推進訂單培養、校企合作培養,實行職業資格與學歷“雙證書”制度等等,加強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訓練。這項改革已經見到可喜成效。高等職業教育這個新生事物在改革和摸索中前進,慢慢找準了感覺,并漸入佳境。
第三是高職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得到加強。高職院校的生源競爭相對激烈一些,而就業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職的招生質量,這對所有的高職學校來說都是一個挑戰。近年來無論主管部門還是高職學校,大家都在努力做好就業這篇文章。在教育部提出指導服務“三到位、四化”方面,各地主管部門在政策導向、宏觀指導、督促檢查等方面下了很大力氣,大批的高職院校積極作為,普遍加強了就業指導服務隊伍建設,加強了場地設施建設,加強了信息服務工作(90%以上的學校建立了校園就業網)。非但如此,高職學校的書記、校長們還紛紛帶頭出去跑市場,跑“銷路”,落實“一把手”工程。
第四是高職學生擇業預期彈性較大。這位負責人說,高等職業教育的總體目標定位是清晰的,關于這一點,高職畢業生心中是清楚的。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高職學生既可以從事文化基礎和技術能力要求相對較高的工作,也可以接受很多一般性的、基礎性的崗位工作,既可以在初次就業時積極尋求比較穩定的工作崗位,也不拒絕先從靈活就業起步,逐漸積累工作經驗,徐圖新的發展機會。高職畢業生當然很在意收入問題,但是他們中很多人也可以不太要求起薪的水平。這個“擇業預期彈性較大”,也為高職畢業生贏得了很多就業的空間。
最后,這位負責人表示,總的來說,各級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實行積極的大學生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開辟渠道空間,積極組織開展服務,努力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這些都開始惠及廣大高職畢業生就業。以基層就業為例,這幾年各級黨委政府就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措施,組織實施了很多具體項目,加大了引導和鼓勵的力度。高職畢業生不僅從政策上、制度上得益,還大量地參加各類項目、走進中小民營企業,開辟了新的就業前景。
高職教育有廣闊發展前景,廣大高職畢業生也有廣闊的就業前景。“請社會上不要對高職就業有誤解,一說高職就業難就以為所有的高職就業都難,是一些高職畢業生就業有難度。”這位負責人呼吁。他說,這幾年高職就業率一直在上升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一所高職院校,辦學有特色、教育有特點和學生有特長,這所學校的就業就不會有困難。實際上,這樣的高職院校不在少數,相當一些高職院校初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有些工科類高職學校,企業如果想要它們的畢業生,都要提前兩年預訂。
這位負責人說:正如周濟部長所說的,高職教育是就業教育,就業好才是真正好,一個高職院校的就業好了,也就證明這所學校辦成功了。(原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