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靈魂,奧林匹克則是一門人生哲學。在健身中成長,要從學校開始。”北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副部長徐達簡短的致詞啟動了“奧林匹克與學校體育教育”國際論壇。
7月20日,來自中國、美國、法國、奧地利、韓國、南非和泰國7個國家的中學體育教育一線專家學者匯聚北京,在“奧林匹克與學校體育 ”國際論壇上各抒己見。他們圍繞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與學校“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奧運舉辦城市文明素質的提升與儒家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作用、以及如何發揚“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等專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討論。通過研討,代表們充分認識到抓住北京奧運會的契機,全面完善中國基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體育實踐的重要指導作用,在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具體行動方面獲得了共識。
通過奧運的橋梁,加強各國學校間的體育交往,從而促進文化、精神共融的觀點得到代表們的首肯。論壇上,一位專家講述了一個歷史故事,1924年巴黎奧運會男子400米欄金牌獲得者埃里克,曾在1925年來到中國,他到天津和平11中,在那里當了20年的體育老師。這在歷史上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體育交流。除了幫助中國學生鍛煉身體,埃里克還帶來了歐洲的化學教程,真心地幫助中國學生。這位專家表示,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只是鳳毛麟角,但這個“金字塔”背后是千千萬萬青少年搭起來的根基。通過北京奧運會,希望中國有更多學校和學生,與全球各地的學校學生建立起廣泛聯系,通過體育比賽,可以幫助各國學生深入了解各國的文化。
交流是為了文化的共鳴,達到思維與精神的活躍與和諧。可以說,奧運會早已超越運動本身,它包含了精神、價值觀念、文化、社會責任乃至理想等人類的共同追求,這對當今基礎教育是一個重要啟示。中國教師代表范祿燕說,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其任職宣言中也認為,體育作為一個教育工具將使青年人獲益良多。作為北京奧運會三大理念之一,“人文奧運”是北京奧運會為奧林匹克留下的寶貴遺產。奧林匹克運動的真正目的,也是在從一種新的角度、以一種新的方式促進青少年身心和諧發展。全面落實每天學生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奧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新起點。
眾所周知,現在的年輕人面臨更多誘惑,比如,酒精、毒品以及過度的互聯網游戲。如果這些誘惑占了上風,我們的青少年就不可能實現“更快、更高、更強”,而體育運動可以在抵制這些負面影響中發揮很大的作用。研究表明,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的年輕人不僅身體更加健康,而且他們接觸毒品和酒精的幾率也小,他們對生活的態度也更加積極,這一切都需要深化對奧林匹克精神的了解。
來自美國的高中老師丹尼·肖爾通過自己崇拜的運動員,闡釋了他對“更快、更高、更強”精神的理解。他說:“我最喜歡的奧運會運動員從來沒獲得過任何一枚獎牌,他不像卡爾·劉易斯那樣獲得過9枚奧運金牌,也沒有姚明那樣的優勢和支配地位。他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男子400米半決賽中是最后一個到達終點的。他甚至都沒有沖刺——他是一瘸一拐、蹣跚往前走,最后在他父親的幫助下才到達終點。他整整落后冠軍一分鐘。這就是英國運動員德里克·雷蒙德。在參加奧運會之前,雷蒙德的腳曾做過5次手術,在1/4決賽中,他是跑得最快的,但在半決賽里,他突然倒在跑道上,他痛苦地抓住跟腱,停了14秒鐘,但他還是站起來了,他的腳每次踏到跑道上,身體都會因疼痛而扭曲。此時,他的父親沖進跑道,攙扶著他,父子倆淚流滿面地走到終點。”
丹尼·肖爾表示,再也沒有比這更偉大的一課,它能教會學生:什么是堅忍,什么是毅力。奧林匹克精神的創始者顧拜旦認為,“更快、更高、更強”不是來形容偉大的成績,而是來形容全世界運動員的偉大夢想和目標。
人們說,“奧運會重在參與”,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奮斗。奧運會及奧運精神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去教導和鼓勵學生,去努力實現“更高、更快、更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