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是我國掃盲工作開展最有成效的時期。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深刻變化,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深入實施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繁榮,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大量農業富余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了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使用,推動我國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村社會的變革,呼喚著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呼喚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使適齡兒童都能夠進入學校學習,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遍提高;多種形式農村成人教育,使農民學到了知識和技能,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實惠,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農村文化生活的豐富,文化站、圖書館、廣播、電視,改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也改革變了他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文化、知識、教育的重要,懂得了“今天的輟學生,就是明天的貧困戶”,從而激發起巨大的學習熱情和內在需求。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和農村文化教育的大環境,成為推進掃除文盲工作的原動力。
進入21世紀,黨和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戰略目標,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基礎,掃除文盲和普及義務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起點,作為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在整個教育工作中處于“重中之重” 的地位。
二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掃除文盲工作,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掃盲教育的政策法規。1988年2月國務院頒布《掃除文盲工作條例》,提出了掃盲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為掃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3年8月,國務院重新修訂《掃除文盲工作條例》。1994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到20世紀末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要求全國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各級政府要堅持將“兩基”工作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12個部門《關于“十五”期間掃除文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期掃盲工作做出規劃,提出了明確要求。2004年,國務院決定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提出“到2007年,在我國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為了落實掃盲教育的目標,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動,把掃盲工作作為衡量本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列入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建立了政府統籌領導,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有關方面共同參與的掃盲協調機制,不斷加大對掃盲教育的投入,鞏固和擴大掃盲工作成果,統籌規劃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成人掃盲和掃盲后繼續教育。重點推進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和婦女掃盲工作。各地采取積極的措施,推進掃盲工作深入開展。
(一)堅持不懈開展掃盲,文盲數量大幅度減少
1.全國人口中的文盲總量和成人文盲率明顯下降。經過長期不懈地開展掃盲,在總人口數量增長的情況下,我國文盲總量大幅度減少。2000年如期實現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文盲人口(15歲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是8507萬,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間成人文盲數量減少了近1億,其中掃除青壯年文盲4610萬,成人文盲率已由22.2%下降到9.08%,掃盲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圖1: 1949~2000年全國15周歲及15周歲以上文盲人口和成人文盲率變化表
資料來源:1.國家統計局.1953、1964、1982、1990、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