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所部屬師大去年共招收130名師范生
●教師素質直接決定所培養人才的水平
●要把最優秀的學生吸引到師范院校來
編者按:一年一度高考季,又到填報志愿時。眾多學子對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段話記憶猶新:“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這一決策有著怎樣的時代意義?六所部屬師范大學準備好了嗎?對該項示范性舉措,地方師范院校如何反應?要確保優秀人才報考師范并終身從教,需進行怎樣的制度設計?為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師范生免費教育的有關情況,鼓勵更多的考生填報師范院校,從今天開始,本版推出關注師范生免費教育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自今年兩會以來,“師范生免費教育”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和議論的話題,人們對這一政策評價甚高。
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原西南師大)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9.9%的學生認為此項政策的出臺可以增強師范專業的招生競爭力,72%的學生認為師范生免費教育能夠讓更多優秀的貧困生上得起好大學,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需要發展師范教育
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在過去多年工作的基礎上,近幾年教育事業又有了很大發展,呈現不少新“亮點”,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同樣不能回避的問題是,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還存在同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師資匱乏成為制約教育發展、影響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這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師資現狀的寫照。由于教師數量不足、年齡老化,許多農村中小學形成了這種局面。在革命老區的兩個縣,每年分別有150名、500名教師退休,但近五六年來,這兩個縣的鄉鎮初小和教學點幾乎沒有引進一位大學生。
特別是近年來中小學推行新課程標準后,許多農村小學仍是一位老師教兩三個科目,國家課程設定的信息技術、英語,以及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難以開展。
2001年,重慶市奉節縣共有在職教師6934人,教師缺編998人,全縣市級重點中學初、高中六個年級無法各自配齊“一套”(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音樂、美術等)教師。教師不僅數量不足,教師學歷達標率也偏低。該縣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不到70%,全縣初中教師專科生比例不到50%,高中教師本科生比例不到30%。
一項關于中小學教師流失意向的調查顯示,當前有30.8%的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想換職業。師資流失的基本走向為:農村流向城市,西部流向東部,非重點向重點學校集中。
教育部某直屬師范大學一位主管學生就業的老師不禁感嘆:學生擇業,首先關注東南沿海城市,其次是華東、華中等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學以及各方面條件好待遇好的院校;再次,考慮東部條件好的私立院校,有固定生源的學校、年薪兩萬元以上的學校,去西部的少之又少!曾經有個男生,滿懷抱負地跑到一個邊遠山區任教,但去了沒幾個月,工資就發不下來了。
也許是基于對改善此種情況的熱切期待,專家學者們高度評價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認為在當前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下,這項政策對于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教育發展同樣需要發展師范教育
教育要公平,但不是低水平、淺層次的公平,因此,教育面臨的更加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加速發展,只有發展教育才能確保教育更加公平。有鑒于此,發展師范教育、培養更多優質師資顯得尤為重要。
溫家寶總理2月4日在視察東北師范大學時說,教育是關系國家長遠發展和子孫后代的大事,神圣而光榮。這些年我們加大了教育投入,讓孩子們都上得起學,這個目標已基本實現。下一個目標是讓孩子們上好學,這就需要大批的優秀教師。
根據教育部規劃,到2010年,全國小學和中學教師要分別達到大專和本科學歷,高中教師擁有研究生學歷者要達到10%,而目前僅為1%左右。
同時,對于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來說,教師隊伍從數量上已經供大于求,學校之間最大的不均衡就是教師資源的不均衡,而關鍵問題是質量不是數量,師資力量強弱已經成為學校之間的分水嶺,近些年來愈演愈烈的擇校風就是這一現象的典型反映。比如浙江省每年有師范畢業生近1.5萬人,社會需求量基本穩定在1萬左右。來自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這些年進校的教師,專業層次越來越高,有很多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理論素養明顯提高,專業功底也很扎實,但作為教師的專業涵養明顯不如從前,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比較嚴重,還有相當一批人專業思想不夠牢固。
不少權威教育專家都清楚地指出,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正是近年來師范院校生源的下滑。在專業學習階段,一些師范院校越來越不重視師范課程設置,學生也是天天學外語準備考研究生、考公務員。如果不重新重視師范教育,教育發展就缺乏堅實的基礎。
漸行漸遠的師范教育與傳統回歸
中國自近代建立師范教育以來,一直對師范生給予優惠待遇,免學費和其他費用。《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中規定:“師范出身一項,系破格從優,以資鼓勵”。
新中國成立后,對師范教育長期實行免費政策,對促進師范教育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93年,國家出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非義務教育階段培養成本收取一定比例費用。此后,除農林、師范、體育等專業的其他專業開始收費。
1996年,高等教育收費改革波及師范類專業。其后10年時間里,師范教育收費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地方師范院校填報第一志愿的考生甚至不足10%,生源形勢嚴峻。北京師范大學政策研究室方增泉說:“由于報考師范院校的優秀生源明顯減少,畢業生中一些比較優秀的不去從事教育工作;由于傾斜政策不到位,畢業生不可避免地從農村走向城市、從貧困地區走向發達地區,從一般學校向重點學校集中,教師資源分布更不均衡。”
與師范院校收費相伴而生的突出現象是,近幾年來師范類院校不斷撤并、升格,很多師范院校在合并過程中消失,有實力的師范大學紛紛向綜合性大學轉型脫掉“師范”帽子,淡化或削弱了原有的教師教育的特色與優勢。1999年到2005年,全國師范專科學校由140所減少到58所(其中新建17所),中等師范學校由815所減少到228所(含幼師62所),而高師本科院校卻由87所增加到96所。
近10年來,師范院校得到了擴張,但師范教育弱化,很多知名師范大學中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的專業已經不是師范類專業,嚴重影響到了師范專業學生的招生數量。僅以教育大省江蘇為例,2006年北師大在江蘇招11人,沒有師范專業;華東師大招138人,師范專業19人;東北師大招90人,師范專業42人;華中師大招48人,師范專業8人;西南大學招124人,師范專業27人;陜西師大招53人,師范專業34人。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一年共招收區區130名師范生。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說,師范院校綜合化、向綜合性大學轉型的目的是提高師范專業的學術水平,但事實是這些學校都熱衷于擴大非師范專業,忙于升格,想擠入高校名牌,因而有不少學校不是借用綜合學科的優勢來加強師范專業,而是抽調師范專業的教師去充實其他新建立的學科,反而削弱了師范專業。
要吸引最優秀的人來當老師
了解近年來國內教育走向的人都清楚,黨和政府之所以出臺一系列政策加強師范教育,溫家寶總理之所以一再語重心長地強調教師的重要性,具有十分強烈的針對性。
2006年7月至11月,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開四次教育工作座談會,強調指出: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國家實力,才能真正成為世界上一流的國家。提高教育質量必須依靠教師。中國需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造就一大批教育家。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師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全社會最優秀的人來當老師。
今年2月4日下午,溫家寶總理在東北師范大學視察時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指出要把最優秀的學生吸引到師范院校來,把最有才華的學生培養成人民教師,在全社會樹立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
到今年兩會召開的時候,在眾人期盼的目光中,“師范生免費教育”赫然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教育部部長周濟強調,國家下決心采取這一優惠措施,主要目的是“讓最優秀的人當老師,培養一批優秀教師”。
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史寧中說:“國家這一舉措具有強烈的示范效應,就是要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
河北師范大學副校長李有成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進步和發展都是與教育分不開的,決定國家前途的根本在教育,根基在教師,只有重視發展教育,只有在社會上形成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我國才有可能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
江西師范大學原副校長蔣鳳池說,師范教育是教育之母。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培養出來的人才的水平高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國家綜合實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質之所系,發展教育應該師范教育優先。
根本大計在于全面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
可以預計,“師范生免費教育”將為農村貧困地區輸送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優秀教師,有效改善當地的師資水平,長期堅持下去將會產生更好的效果。但要讓這些畢業生自愿扎根農村、矢志不渝地服務教育,還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是花大力氣提高教師待遇,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讓這個職業本身具有更多的吸引力,真正做到讓人民教師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3月8日,周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次兩會,溫總理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能夠上得起學、上好學。現在,在我們國家上得起學的問題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關鍵是上好學的問題,所以提高教師的質量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其實免除學雜費是小錢,80%的經費要投入到教師的工資和教師的待遇上。下一階段,新的《義務教育法》已經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要保證教師的工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工資水平,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教育部在2007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加強教師教育改革和發展,開展師范生免費教育的試點,引導各地建立鼓勵優秀人才當教師的新機制。”(記者 郭扶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