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不僅沒有達到4%的既定目標,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準。自2001年起,政府將目標的實現推延到2005年,但2002年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所占GDP比例分別是3.41%、3.28%、2.79%、2.82%,始終沒有根本性的突破。與之相對照的是,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約為7%左右,其中發達國家達到了9%左右,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也達到了4.1%。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十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狀況與“十一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十五”期間,我國政府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長期低于發展中國家上世紀80年代的平均水平(4%),形成了嚴重的教育缺欠。同時,這種缺欠又造成教育不公、家庭負擔過重等諸多社會問題。
《報告》稱,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000年達到4%”,這個數字也被作為唯一的數字性指標寫入《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要求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在實際執行中,十幾年來,4%的目標一直沒有達到。以1995年為例,財政性教育經費只占當年GDP的2.46%。1998年12月,教育部發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再次強調要按期實現4%的標準,但當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所占比重仍只有2.64%。
2000年,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不僅沒有達到4%的既定目標,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準。自2001年起,政府將目標的實現推延到2005年。2002年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所占GDP比例分別是3.41%、3.28%、2.79%、2.82%,始終沒有根本性的突破。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約為7%左右,其中發達國家達到9%左右,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也達到4.1%。
“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在《報告》執筆人之一方奕看來,我國教育經費雖然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我國受教育人口多,造成人均教育經費在長期內難以滿足需求。事實上,在國家投入最多的年份,人均教育經費也不到350元。
根據梳理,在各學級中,國家對大學的投入增加最快,但是由于學生數量的增速大大高于國家投入的增速,因此生均國家投入和社會投入已經連續幾年削減。1999年生均國家投入登上9743元的最高峰,隨后3年便逐次減為9324元、8268元、7622元,平均每年削減7.9%。
與此同時,居民個人對大學教育的投入卻不斷走高,每年的生均花費都要增加1000元以上。“時代發展到今天,與其他國家比,中國的教育開支僅是聯合國規定標準的三分之一,列在全世界的倒數幾位,比非洲窮國烏干達還低。”
《報告》指出,對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政府很難有特別合理的解釋。“我們今天教育投入上的短缺,恰恰是在我國GDP總量快速擴張、稅收和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發生的。再用‘我國經濟不發達’、‘財力不足’等理由來解釋已經難以說得過去了。”
政府投入不足帶來諸多惡果,最直接的就是家庭負擔加重,影響了居民正常的生活。“大‘家’不管,只好小家擔。”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年《教育藍皮書》的調查表示,子女教育費用在中國居民總消費中排在第一位,超過了養老和住房。在中國人民銀行2004年第四季度關于“儲蓄目的”的調查中,“攢教育費”高居榜首。
我國學生學費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國家財政投入的增長速度,也遠遠高于人們的收入增長速度。《報告》指出,大學學費在近20年的時間里上漲了約25倍,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長了4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3倍,大學學費的漲幅幾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長。
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標準學制為19年,一項調查表明,按2002年各學級的實際水平計算,將孩子培養到大學畢業共需投入130551元,其中:國家投入45078元,占34.5%;社會投入5689元,占4.4%;個人投入 79784元,占61.1%。
教育經費的狂漲讓城鄉居民頗感壓力,更讓低收入人群不堪重負,教育作為社會調解器的作用被嚴重削弱。“對于底層居民來說,讀書是改變青年人身份和命運的捷徑,但由于走這條捷徑成本太高,致使大量青少年中途退出。”方奕說。
這種投資體制無疑形成了多方面的教育不公。《報告》寫道,“最大的不平等首先顯現在基礎教育層面,很多農村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被淘汰出局,無緣大學夢。”到高中階段,這種淘汰的比例更高。高中階段機會的不平等,與學習費用的高漲、農村地區高中稀少造成的機會短缺,以及小學和初中階段教育質量的低劣有關。高等教育中,招生過程中向城鎮傾斜的慣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由于高等教育機會是相對更為稀缺的資源,因此圍繞這種資源的競爭更加激烈。
研究人員在對北京某高校2003級429名學生的高考錄取分數統計中發現,低階層家庭子女的平均錄取分數普遍高于高階層的子女。平均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農民、下崗人員、個體經營者、工人、職員、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與他們的社會地位大致相反。平均分最低的是高級管理技術人員階層子女,為571.3分,比農民階層子女的平均分610.1低38.8分,比下崗失業人員階層低35分,比工人階層低26.2分。
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學歷的增加,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在城市,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村的3.5倍、 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與此研究相應,2005年11月10日~12月8日,21世紀教育科學研究院聯合搜狐網站,在搜狐網的教育頻道上進行了一次教育滿意度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公眾對所列的教育公平、教育收費、教育過程、教育決策和參與制度、教育質量、教育選拔制度、教育效益和效能感等7類問題中,滿意度最低的就是教育公平,平均分僅為 36.38分。(董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