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28日在接受《學習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表現是: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同時并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速度加快形成疊加,新成長的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
田成平說,中國的就業問題總量之大、矛盾之復雜,是任何國家都未曾遇到過的。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就業壓力巨大將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面臨的突出矛盾之一;體制轉軌的艱巨性,決定了我們必須集中精力解決好歷史遺留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狀況,決定了中國將長期面對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和城市轉移問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加快,也決定了將長期面臨調整勞動力結構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挑戰。
田成平指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發展趨勢:
一是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長期存在。今后幾年,城鎮需要就業的人數每年仍將保持在2400萬人以上。而在現有經濟結構條件下,按經濟增長保持8%的速度計算,新增崗位和補充自然減員只有1100萬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萬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銳。
二是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壓力依然很大。2005年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仍未就業的有200多萬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這些仍未再就業的多數是前幾年積累下來的困難群眾,大都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再就業難度較大。同時,今年到2008年的三年中,國有企業關閉破產還會涉及360萬職工,納入新政策范圍的集體企業下崗職工約400萬人。
三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困難行業、資源枯竭城市的就業問題,解決的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新興的產業、行業和技術性職業所需素質較高的人員又供不應求。勞動力總體素質偏低的問題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的現象尤其嚴重,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阻礙產業升級、提高創新能力的“瓶頸”。同時,國際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壓力等國際和國內宏觀經濟的變數,也將對一些地區和行業的就業產生影響。
四是來自新成長勞動力和農業勞動力向城鎮及非農領域轉移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據預測,未來幾年,城鎮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每年都將達到1000萬人以上,今年為1603萬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增加75萬人,按70%初次就業率計算,年內可能有124萬人無法實現當期就業。農村有勞動力4.97億人,除去已經轉移就業的2億多人及從事農業需要的1.8億人,尚有1億左右富余勞動力。按照“十一五”規劃目標要求,每年要轉移就業90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