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考生在填報志愿時,越來越多地關注所填報院校的專業就業前景和大學生未來的就業趨勢。為此,本報記者特地采訪了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解讀考生關心的就業問題。
今年對畢業生需求下降的說法缺乏依據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2006屆高校畢業生已進入求職高峰,如何看今年的就業形勢?前段時間曾經有媒體報道說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比去年下降了,你認為是不是這樣?
負責人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是2006屆高校畢業生簽約高峰期,也是求職的關鍵時期。實事求是地說,今年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需要高度重視,但是,需求下降的說法缺乏客觀依據。
形勢嚴峻主要是因為:一是全社會總體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勞動力供大于求,缺口超過1400萬,比2005年增加100多萬人;二是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東、中、西部的區域結構性矛盾和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矛盾同時存在;三是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礙還沒有完全破除,包括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戶的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四是社會的用人觀念和畢業生的擇業觀念尚需轉變。這些都給畢業生就業帶來影響。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有利因素,今年一季度我國GDP的增長超過了10%,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將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有利的條件。首先,從我們了解的一季度的供需情況來看,與去年相比,對大學生的需求盡管增加的幅度不很大,卻是在穩步增加;其次,各級政府和高等學校十分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采取了多種措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畢業生就業;第三,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畢業生就業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礎,機制保障、制度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第四,下一步有關方面的調控和服務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有關部門正在研究進一步的舉措。
問:有人說,就業是市場化的,政府和學校實際上在就業方面很難有作為?
答:大學生就業始終是在黨和政府的直接領導和親切關懷下不斷推進的。這幾年,國務院連年發文件,各地政府也出臺大量的舉措,為畢業生順利就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高等學校也在積極地為大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就業服務,努力幫助學生尋找適合的就業機會。同時,高等學校也在推進教學改革,努力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無論是政府還是高校,促進就業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就業服務網的建設。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兩年的時間,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就業服務網,90%左右的高等學校普遍開通專為畢業生服務的網站。
擴招與就業難并無必然聯系戶口限制需要打破
問:如今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很多高校還在繼續擴招,這是不是從客觀上造成了大學生的就業難?
答:首先說明高校擴招與目前畢業生就業難并無必然聯系。國家發展急需的人才、重要產業和行業緊缺的人才還是要加快培養的。“十一五”期間,國家明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質量,但是目前看仍有一些地方為了保持“升學率”上升,一味主張要擴張規模。5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作出了適度控制高校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的決定,這是根據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階段作出的重要決策。
問:我們在采訪中還發現,現在戶口也是妨礙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堅冰”怎樣才能破解呢?
答:流動性既是大學生就業的特點,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勞動力就業的特點趨勢和內在要求。“十五”期間,國家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政府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合理流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畢業生跨地區、跨行業就業的限制,但地區之間還不平衡,行政性分割仍然存在。
因此,“十一五”期間,要促進高校畢業生“無障礙就業”,必須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為市場分割,疏通畢業生到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不同性質單位就業的渠道,構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動的大環境。
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
問:盡管我們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可很多家長和考生還都抱有精英心態,這種就業觀是不是還在阻礙很多大學生就業?
答: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及就業壓力的增加,總體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業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加,學生擇業觀念和心態在發生積極的變化。
但是,由于傳統觀念、社會輿論等多種因素影響,仍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尤其是家長的觀念不能適應就業形勢的變化,跟不上社會就業方式的變化。
今后幾年這種反差可能會越來越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就業崗位上,二是在就業方式上。
應該說,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這需要廣大畢業生尤其是家長更新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在正確判斷形勢的前提下適度選擇,以多種方式努力實現廣泛就業。
到基層就業,有問題更有機遇
問:如何看待影響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這一問題?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呢?
答:結構性矛盾突出地體現為區域分布的不均衡,即大量畢業生過分集中在東部地區和城市,競爭數量有限的就業崗位,而中西部地區、廣大的基層卻面臨著人才匱乏又難以吸引畢業生的窘境。這也是我們國家人才分布矛盾的直接體現。形象地說,就是“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的矛盾。
要做好基層就業這篇大文章十分不易,難點主要在于:一是基層的體制內單位編制少、經費緊,對人才的大量需求受到抑制;二是體制外單位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用工不規范,影響畢業生選擇的熱情;三是基層的生存發展條件有待改善,生活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發展空間小等需要逐步解決。
要改變這些狀況必須加大政府調控力度,需要各級政府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切實把這項工作作為自己的責任,要給予必要的資金、崗位和編制,盡快完善政策制度環境。200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這是新時期帶有根本性、方向性的綱領性文件。
問:國家對大學生創業還有什么優惠政策嗎?
答:在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盡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識越來越強,但他們普遍面臨著資金短缺、政策不配套等困難。2005年全國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僅1.35萬人。
今后一個時期,應當把扶持畢業生自主創業作為開拓就業渠道、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引導和幫助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實現自主創業。
多種措施促進就業
問:“十一五”中后期,高校畢業生占到城鎮新增勞動力的一半以上。面對著這樣一個龐大的人群,原有的就業服務系統還適應嗎?
答:要為如此龐大的人群提供就業服務,必須盡快實現兩個轉變:
一是就業服務的手段,要由傳統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轉變。通過網絡提供需求信息和就業服務,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求職成本,促進信息的及時發布、共享、流通和利用,而且能夠大大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2003年以來,國家在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體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離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還有較大差距。“十一五”期間,應大力構建就業信息網絡體系,豐富網絡功能,實現信息共享、政策發布、網上招聘、遠程面試、指導咨詢五位一體,適時有效溝通供需雙方。
二是就業服務的主體,要由各地、各高校就業服務部門擴展到社會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目前,我國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但還存在體制性、區域性分割,公共就業服務的對象還是以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主。隨著大學生在城鎮新增勞動力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加上離校時未能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不斷增長,教育部門沒有手段和能力繼續對離校后的畢業生跟蹤管理和服務,需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切實納入社會就業大系統,通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大學生就業服務,尤其為登記失業的畢業生做好就業服務工作;要努力促進就業政策的普惠化,力爭使高校畢業生享受到更多的就業優惠政策,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
據一些學校反映,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中約有15%左右的就業困難對象,由于種種原因,求職過程中會遇到較多的困難和問題。
未來幾年,需要盡快建立對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幫扶制度,包括:在培養過程中,應該從教學內容、實踐技能等方面更加突出針對性;在求職過程中,高校和有關部門應給予重點指導、重點服務、重點培訓、重點推薦;對離校后失業登記的畢業生,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創業培訓、就業見習、就業推薦等服務;對離校后生活困難的畢業生民政部門應實行系列救助等。這些方面還需要做大量的落實工作。
報考專業不要跟風
問:現在正是考生填報志愿的時候,很多考生和家長都會考慮就業的問題,一些熱門的專業受到很多考生的青睞。這種態度科學嗎?
答:專業的冷與熱是動態的,比如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機械、地質和礦業類大都是熱門專業,可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由于行業發展的原因,其中的一些專業變成了冷門。最近幾年因為能源短缺等原因,地質和礦業又成了相對熱門的專業。
所以,考慮就業前景,應該既考慮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總體需求,也要考慮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對人才的特殊需求,更要考慮個人的志趣和條件,而不宜跟風或者過于教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