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1日專電“在過去10年,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水平的大學!”西部人才流失,這是出席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西部省份幾個代表團“發言率”非常高的一個話題。代表們深刻地分析現狀,更積極地建言獻策。
人才流失確實是西部地區面臨的嚴峻挑戰
蘭州大學的情況只是西部地區人才流失的一個縮影。我國西部地區人才總量不足,每萬人中人才數量為323人,低于全國487人的平均數。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西部地區國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僅占40%。人才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和少數專業,而基層、生產第一線、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嚴重缺乏,工程技術、科研、經濟管理、高新技術人才十分短缺。
數據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兩倍以上,特別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新疆近年來調往內地的專業技術人員高達兩萬多人,青海省20年來調走或者自動離開青海的科技人員估計在5萬人以上。陜西省前年畢業的4600多名碩士學位以上的研究生,有80%擇業到了東部。甘肅省每年在外地高校培養的非師范類畢業生的回歸率只有40%,甘肅農業大學培養的27名畜牧業碩士研究生現已全部調走。
西北師范大學校長王利民代表說:“東西部發展不平衡,造成人才流向的不平衡。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立足,吸引眾多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才,而東南沿海地區又從西部‘挖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經濟發展越快,越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越是人才少的地方,經濟發展越慢,越不易吸引人才,這種情況對西部欠發達地區而言,確實是十分嚴峻的挑戰。而如果不及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人才流動的失衡可能還會加劇。”
國家應當實行鼓勵人才在西部工作的特殊工資政策和補貼政策
西部為留住人才曾提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可現實并非如此。
待遇方面——整個西部的工資水平并不高,在生活環境、收入實惠等方面可以說沒有吸引力。
事業方面——以科研為例,有關西部地區經濟開發、教育發展、地理生態保護發展等各類重大項目,由于許多申報條件的限制,沒有形成以西部地區高校研究機構為主聯合申報、以西部高層次研究人員為主研究開發的格局,直接導致大量西部高水平研究人員成為東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打工者”。
感情方面——在西部工作過的人對這里是有感情的,但現實終究是現實,結果往往是留得住情而留不住人。
國家怎樣宏觀調控?地方如何配套跟進?王利民代表說:“西部地區外部投入少,重大項目缺,人才待遇低,引進難,流失量大。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推出特殊的政策,進一步提高待遇,鼓勵人才留在西部創業。國家應當實行鼓勵人才在西部工作的特殊工資政策和補貼政策,并且建立起工資隨經濟發展而增長的機制。”
甘肅定西市委書記石晶代表說,時代變了,不能再守著以前人才“單位化”的老觀念不變,讓人才變成“社會人”,鼓勵其“柔性流動”到需要的領域去,多挖幾個“坑”,才能激發出人才更大的潛能。而為方便人才“柔性流動”,人才可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兼職兼薪;不轉關系,長期或定期、不定期地受聘單位工作等。關于報酬也形式多樣,可實行協議工資制、年薪制、崗位工資制等多種分配方式。
除了吸引外來人才,更要用好現有人才
“除了吸引外來人才,更要用好現有人才。”人大代表認為,西部自然條件艱苦、待遇低,難以吸引內地的優秀人才;但另一個問題更加突出:由于激勵機制不健全,政策落實不到位,本地人才的作用也得不到很好發揮,造成了本地人才的嚴重流失。
對此,人大代表提出,首先要考慮如何留住人才,特別是留住西部自身培養出來的人才。“要留住現有的人才,就要給他們創造一個發揮才干的舞臺,創造讓他們盡快成才的環境。同時,也要提高待遇。”來自青海油田的黃立功代表說。
人大代表介紹,青海省在人才政策上就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部分地區和部分專業系列申報職稱時,對外語考試不再作要求,相應地加強了對能力、業績的考核;在職稱申報資格方面,打破了身份界限、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崗位界限;允許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參加各類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執業資格考試,為他們在行政和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流動創造條件。
新疆、寧夏、陜西、甘肅等省份也都實施了很多引才留才措施。這些人才政策的推出,一方面重視了人才的實干能力和業績,便于人員的流動,另一方面起到了吸引、培育人才的作用。(新華社記者朱建軍、呂雪莉、王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