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日前在《中國教育報》上撰文,在分析中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時指出,當前中國大學的教育觀念正處于轉型期,對高教質量的評價也不能沿用老觀點。
文章說,社會上對高等教育的質量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越來越差。比如數學大師邱成桐就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會做人,二是基礎很差。他舉了很多例子,話語非常尖銳。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的基礎搞得很好,比較有水平,比如楊振寧教授這樣認為。
文章指出,高等教育隨著規模急劇擴大,學生質量可能確實面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作為教師、用人單位、政府部門、學生家長,等等,不同的群體都有不同的質量觀。事實上,不同的學校,應當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因為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層次是不同的,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去搞創新性的科研。我們國家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但即使是創新,也要區分是知識創新還是技術創新。何況還需要很大一部分人在崗位上安心工作,把本職工作搞好。畢竟搞尖端科技創新的人還是少數。
文章說,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的過程中,不能按照原來的質量觀去要求。我們認為,現在的質量觀應該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去要求,即教育必須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實際上,德智體美是個宏觀的要求,不同類型的學校在這四方面的具體要求各異。不同點可能在“智”的培養上多一些。
中國的大學正面臨著從以知識傳授為主向以培養能力為主轉變,這個轉變一直在進行。當前的條件下,出個科研成果、蓋個大樓、環境綠化等見效很快,但對人的培養需要花很長時間才有效果。所以我們首先要對不同的大學有質量觀上的變化,要有不同的要求,然后去研究新的培養方法。
中新網 2005年9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