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教育要先行。最近記者在川、貴、渝農村調研時發現,近年來,西部地區各級黨政部門十分重視和支持農村教育,普遍把教育列入農村脫貧奔小康的發展戰略,農村教育起步良好,但由于種種原因,西部貧困地區農村教育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
挑戰之一:經費不足制約農村教育發展。
據對重慶、四川、貴州部分農村學校的調查,西部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經費存在大面積的短缺情況。教育經費不足主要有兩方面背景:一是"舉債普九",前些年在落實農村"普九"、進行"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達標驗收和改善辦學條件時,絕大多數學校均用貸款進行中小學危房改造,因而負債累累,至今緩不過氣來。如重慶市僅投入校舍危改資金就達4·44億元,全市教育欠債已達15億元,這還不包括正在搞"普九"的6個縣;貴州息烽縣"兩基"驗收中全縣欠債近2000萬元,幾乎每所學校都欠債;四川廣安市為"普九"累計舉債達1·9億多元,全市現在教育欠債已超過2億元!
二是農村"費改稅"改革對教育經費來源沖擊不小。許多中小學校長反映:農村"費改稅"后,特別是實行"一費制"后,學校經費"只夠吃飯,難以發展"政府投入跟不上的矛盾比較突出。四川廣安區廣羅鄉小學張校長說:"教育附加費" 被取消后,該校每年就減少了十幾萬元經費。而1997年"普九"驗收和"排危"等負債100多萬元,原先計劃用農村教育附加費、集資逐年償還,現在取消了這些收費項目,學校失去了還債之源。前幾年為"普九"收取的"義務教育保證金"因無力償還,引起學生和家長的上訪告狀。校長說:"欠賬要還,但學校確實拿不出錢來。"許多學校債臺高筑,欠施工單位的危改工程款、書店的課本費,不斷有人前來索討,如何化解學校債務是個大問題。
重慶市教委負責人說:根據他們對兩個"一費制"試點的山區鄉的測算,一個鄉至少缺少4萬元,全市經費缺口達幾億元,所以"一費制"還不敢全面推開,只搞封閉式試驗。他坦承"現在中小學收取的學雜費實際上不夠維持學校的運轉。"
廣安區教育局計財科劉科長認為,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由"鄉鎮為主" 調整到"以縣為主"后,分級責任是明確了,困擾多年的拖欠教師工資問題得到切實解決。但西部地區普遍財政收入低,負擔教育確實能力有限。像廣安區現在教育經費已經占到區政府財政支出的40%了,也只能解決教職工基本工資的按時發放,且教育經費絕大部分用于"人頭費",仍然無法滿足學校教學設施添置等要求。他建議國家盡快制定"義務教育投入法",明確各個主體投入的比例、范圍等,確保教育的發展。
挑戰之二:農村師資隊伍與教育發展需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據介紹,目前農村師資隊伍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80年代初的一批中師生,他們通過函授或自考取得大專文憑,現已人到中年,知識更新與現代教育改革和創新要求有落差;二是占一定比例的"民轉公"教師和"代課教師",他們的教齡不短,年齡偏大,有一定教學實踐經驗,但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師范教育,素質參差不齊;三是近年來畢業的一批具有本、專科學歷的新教師,教學經驗尚有待積累。
據了解,農村中小學教師月工資一般在500-600元之間,學校沒有其他收入,每月95元的"西部貧困地區生活補貼",由于需要學校"自籌",多數學校沒有辦法兌現。農村中小學教師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均無力參保。近年農村"民辦教師"問題基本解決,但一批"代課教師"卻"應運而生",主要原因除了某些邊遠山區教師留不住外,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學校經費有限--因為"代課教師"的工資大約是正式教師的1/3。農村初中基礎教育質量差的現象相當普遍。
由于農村辦學條件較差,加上教師工資偏低,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質教師難的問題,農村學校優秀、年輕教師和音體美、英語教師十分缺乏。校長們認為,目前多數學校還不能按照學校需求自聘教師,這個問題的解決,有待于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全面落實教師聘任制。
高水平的師資不足,導致農村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在農民對優質教育需求提高的形勢下,有些家長就把孩子送到師資強的縣城學校,造成農村學校生源不足,而一些縣城小學則出現大班化,班額普遍在70人左右,最高班額竟達110多人。息烽縣委書記陳長發認為:"現在教師流向基本上是往人才集中、物質條件好的地方匯集,這個狀況要扭轉,關鍵是加快發展地方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真正解決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挑戰之三:教育觀念和現代化教育手段相對落后。
據反映,雖然農村"普九"勢頭進展很快,但在辦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觀念方面還比較陳舊,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倡多,落實少,規范教學問題沒有解決,素質教育實施難度大,仍未能走出應試教育的模式,農村初中生輟學率還比較高。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職業教育本來屬于高投入的教育,而現在我們用普通教育的辦法搞職業教育,除個別重點校外,一般是將差的學校改為職業學校,考不上普高的差生去上職校,大部分職校設備比社會上的老、差,培養出的學生就業難,職業教育發展后勁不足。
記者看到,多數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與要求相差甚遠?,F代教育設備少,教育手段簡單,基本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初水平。只有少數地方建立語音室、微機室、配備點電腦,基本上還是在"黑板上開機器、做實驗"。按教育部要求,2005年應普及計算機教學,而目前大多數農村地區在軟硬件方面還不具備,要縮短城鄉教育水平差距不易。受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制約,農村中小學總體水平確實與城區存在較大距離,但在對教師、學校工作的評價時,又是全縣以考試和升學率指標"一把尺子量到底"衡量所有學校,兼顧實際和辦學特色不夠,挫傷了大批學校的積極性。
接受采訪的貧困地區教育界人士一致認為:近年來西部貧困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績,但不能估計過高,一定要正視教育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及時研究對策,才能保證農村教育的持續發展。(半月談雜志社記者/林雙川 劉忠海)
《半月談》2002年1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