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二節 完善能源保障體系
加快電網建設步伐,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城市能源支撐體系。重點推進華能金陵電廠、東亞電力公司4臺9E級燃機熱電聯產機組、化工園玉帶片區2臺20MW熱電聯產機組建設。優化燃煤發電機組結構,繼續鼓勵熱電聯產,穩妥推進城市分布式能源技術。進一步發展500千伏雙環網,建設江北環網節點。推進220千伏江南主城核心雙環網、江北環網建設,全市形成“三片五環”的220千伏主干網架。優化老城110千伏電網,城市新建地區形成“三線串三站”的互聯結構。擴建500千伏變電站2座(次)、220千伏變電站25座(次),110千伏變電站74座(次)。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太陽能、風能和垃圾發電。推進八卦洲能源島建設。完成南京南站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繼續推進“西氣東輸”、“川氣東送”配套工程,新建天然氣高壓管200公里,重點建成東陽、江寧、江北等LNG調峰儲配站。
第三節 完善城鄉水利設施
提升防洪除澇減災能力。加強南京主城、副城、新城防洪圈建設,提高城市防洪除澇標準。鞏固長江堤防,提升長江干堤防洪能力,加快長江南京新濟洲、八卦洲河段的整治,加強重點通江河的口門控制及堤防建設。到2015年,長江干堤防洪標準全面達到《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設防標準,通江河道達到20—50年一遇;南京城市防洪標準全面達到100年一遇;郊縣中心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重點城鎮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
加強流域治理。繼續開展秦淮河、滁河、水陽江等干流及重點支流河道整治、堤防達標工程建設,完善流域防洪體系,到2015年,秦淮河流域防洪標準基本達到50年一遇,滁河、水陽江流域防洪標準達到20—40年一遇。
完善農村水利設施。實施水庫除險加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中小河流整治和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等水利工程,不斷改善水土環境。“十二五”期間,重點完成3個灌區改造、6個圩區綜合治理、30個生態小流域和27個節水灌溉片建設。
第十三章 優化城市功能布局
根據多心開敞、軸向組團、擁江發展的都市區格局,“十二五”期間,按照功能引領、統籌協調、聚焦突破、中心提升、南拓北進的思路,堅持“三集中一疏散”方針,深入實施跨江發展戰略,繼續推進“一城三區”建設,加快形成“五個中心”。
功能引領,聚焦突破。重點突破科技研發、交通物流、金融服務、商貿商務、文化教育等功能。加快河西新城建設,形成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現代化新城區。依托鐵路南京南站建設和大校場機場搬遷,高標準建設南部新城,培育城市綜合服務和高端產業集聚功能,打造智慧新城。以科學城、生態城和宜居城為目標,加快建設麒麟科技創新園。加快舊城更新與產業升級步伐,推進下關濱江商務區和燕子磯地區功能提升。加大浦口新城建設力度,增強服務江北、輻射中西部的功能。按照國際化、高端化、生態化的要求,建設江心洲生態科技島。
中心提升,南拓北進。中心是指中心城區,包括老城區、南部新城區、東部新城區、河西新城區和江北新城區。充分發揮中心城區交通便利、經濟文化活動活躍以及創新源頭的作用,整合利用周邊地區的資源優勢,增強中心城區的集聚和組織引導能力,有效集聚先進生產要素,強化中心城區的核心功能,形成承擔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集聚區。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沿江開發,以江海聯運港為重點,以仙林副城為核心,加快寧鎮揚一體化進程,提高南京的區域輻射力和發展能級。拉開南北發展軸,以鐵路南京南站、軟件園、空港新城、六合馬鞍機場、江北輕軌建設等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建設為依托,順應南京經濟擴散的主體方向,完善軸線上重要板塊的功能,促進南北軸向節點的發展壯大。利用南北軸發展,促進北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實現江南江北融合,增強對蘇北、皖東的輻射,加快形成南北互動融合、協調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