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2日,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舉行。下午14:30,舉行生態小康總論、循環經濟專場、節能減排專場。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新聞辦公室主任曹清堯就我國的生態生態現狀及建設目標作了精彩演講。
攝影:中國網 李異濤
他指出,由于歷史原因,及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我國生態條件十分脆弱,尤其是,我國森林資源稀少,人均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僅分別為世界的1/4、1/6。由于森林的缺乏,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影響當前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六大生態危機。
生態危機之一:沙漠化。沙漠化居全球生態危機之首,正在逐步從生態危機延伸為生存問題、貧困問題、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我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成為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心腹之患。全國荒漠化土地達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9%,沙化土地174.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2%,全國有4億人口直接飽嘗沙害的痛苦。
生態危機之二:水土流失。我國的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1/3,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其養分相當于4000萬噸化肥。全國8.2萬座水庫總庫容的三分之一被泥沙淤積。過去50年中,因水土流失而損毀的耕地在270萬公頃左右,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特別是農村的發展。
生態危機之三:干旱缺水。半個世紀前,魯迅先生說過一句非常深刻的話:“林木盡伐,水澤湮枯,將來的一滴水,將和血液等價。”由于森林銳減和濕地退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水荒。全球60%的陸地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1/3的人口生活在中度或重度缺水環境之中。我國是世界上的貧水大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國約有400個城市供水不足,缺水60億噸以上;農村居民有4300多萬人飲水困難,農作物年均干旱面積達到3.8億畝,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300億元。
生態危機之四:洪澇災害。俗語說“窮山必有惡水”。近些年來,洪澇災害肆虐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十分嚴重。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孟加拉國洪水災害由歷史上每50年1次上升到20世紀后期的每4年1次,我國長江流域過去500年共發生53次大洪水,而新中國成立后的50年就發生了近20次。
生態危機之五:物種滅絕。根據專家測算,由于森林的大量減少和其他種種因素,現在物種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從1900年以來,人類大概已毀滅了已存物種的75%。1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30年中,全球野生動物的數量減少了35%。我國處于瀕危狀態的動植物物種數量為總量的15—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生態危機之六:溫室效應。近10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以上,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北極地區的冰蓋因此減少了42%,海平面上升了約50厘米。1960年以后,由于溫室效應,全球氣溫上升了0.5-0.7度。(中國發展門戶網 葉娜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