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宋惠昌
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奮斗目標。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既反映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也體現了我們黨對小康建設認識的不斷深化,具有偉大的戰略意義。近日,記者就如何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采訪了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宋惠昌。
記者: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令全國人民歡欣鼓舞。作為一名理論工作者,你怎樣認識這一目標?
宋惠昌:這一目標的確令人鼓舞,催人奮進,而且經過努力一定能夠實現。它的提出,不僅體現了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也反映出我們黨在小康建設理論上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過程中是具有偉大戰略意義的,并將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
首先應該充分肯定,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這是一個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在中國歷史上,經過這樣短的時間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200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933億元,比1989年增長近兩倍,年均增長9.3%,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辈坏镔|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步,民主法制建設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壯大,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新成效;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等事業全面進步;宣傳輿論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所以,人們公認,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這13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
記者:很顯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這些偉大成就,已經有力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已經進入小康社會。這就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惠昌:是這樣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已經雄辯地告訴世人,中國已經進入小康社會,從而進一步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成功的,是正確的。由于我們已經順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但對順利實現第三步目標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對于保持黨的方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在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曲折發展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的中國總體上達到小康,并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不但是對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鼓舞,而且也會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記者:我們已經總體上達到小康,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成就。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醒我們,“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斗?!蹦銓@個問題如何理解?
宋惠昌:這樣的判斷,充分表明我們黨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成熟,說明我們黨對于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的認識是非常清醒的,也是非常深刻的。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些具體表現在: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這就是說,我們所面臨著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是更加艱巨、更加復雜的,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所以,我們必須在本世紀的頭20年,緊緊抓住各種各樣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集中力量,逐一地完成上述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艱巨任務,根據十六大提出的發展目標,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我們務必保持頭腦清醒,充分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所有困難;我們務必再接再厲,充分利用有利條件,不斷創新,解決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這就要求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奮發圖強,為實現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這個戰略目標,而作出我們更大的貢獻。
記者:對于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和變化,我們每個人都能切身體會到。從盼小康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是個由低水平到高水平不斷發展的過程,你能不能講一講“全面小康”的根本內涵?
宋惠昌:黨的十六大所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指更高水平的、全面的、發展平衡的小康社會。這樣的小康社會,與目前的初步的小康社會相比較,其基本特點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具體一點就是:
經濟更加發展。這主要是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要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緦崿F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系更加開放、更加有活力,社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這主要是依法治國的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利得到有效保證。
全民族的文明素質明顯提高。這主要是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明顯提高,因此,就必須實行教育、科技和文化體系的創新,大力發展教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增強。這主要是指要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形成一種文明的發展道路。
實踐將證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些目標的實現,就意味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而這樣的目標的基本實現,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美好幸福,社會必將更加穩定和諧,這就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些目標的實現,就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更加重大的戰略意義。 (本報記者 張近情 顧贊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