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昆山市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裂變的土地。2005年,昆山財政收入達116億元,吸納外來建設者70萬人,流向市外的勞務收入超過70億元。昆山以占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萬分之五的人口,吸聚了占全國23%。的到賬外資,實現(xiàn)了占全國20%。的進出口總額,創(chuàng)造了占全國4%。的生產總值。
2005年底,昆山“雙喜臨門”:在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全國百強縣排序中位列第一,在江蘇省率先達到全面小康。
●經濟、民生、社會和生態(tài)——小康指標體系是“指揮棒”
2003年7月,江蘇省委省政府為指導和推進全面小康建設,借鑒國際經驗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研究成果,在全國率先制訂了省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社會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四大類18項25條,主要有四個方面:人均經濟指標,即農民人均收入8000元、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24000元;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三大民生指標;環(huán)境保護、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率等生態(tài)指標;社會安全、城鄉(xiāng)居民依法自治率等政治文明指標。
2003年10月,昆山啟動了小康指標系統(tǒng)監(jiān)測工作,市委書記曹新平說:“小康社會指標體系把理念變成了數(shù)字,是引導科學發(fā)展的指揮棒。”
2006年2月,省統(tǒng)計局開展“昆山百姓話小康”電話調查,利用國際通行的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tǒng),隨機抽選了1028個電話對象,其中成功受訪者500個,受訪者對昆山達到全面小康標準的認可度高達73.2%,有53%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水平已經達到小康標準。
●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工作、家家有物業(yè)——把富民作為第一導向
2005年,昆山市的地區(qū)生產總值達到730億元,實現(xiàn)財政收入116億元,進出口總額超330億美元,但昆山人最引以自豪的是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809元和8519元。市長張國華說:“從昆山的實踐看,全面小康社會最核心的、難度最大的是這兩項指標?!?/p>
為了改變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滯后于財政收入和地區(qū)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這一狀況,近年來,昆山把富民作為奔小康的第一導向,加強了工作力度。
昆山實施了“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工作、家家有物業(yè)”的“三有工程”。3年共投資600萬元,使24萬農村勞動力的80%得到了培訓,全市農民就業(yè)比例達到90%,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由農民自愿組合成立的富民、社區(qū)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社應運而生,發(fā)展“房東經濟”,全市農民家庭物業(yè)戶達77689戶,占總戶數(shù)的65%。
昆山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給農民建立起以低保、養(yǎng)老、醫(yī)療、征地補償、動遷補償?shù)摹拔宓辣U稀斌w系。目前,昆山低保覆蓋率已達100%,農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和醫(yī)療保險的覆蓋率超過99%。在農村實施“拆一還一”的動遷政策,一戶可得兩三套住房,一套自住,余下出租。昆山公安部門房屋出租中介管理系統(tǒng)信息顯示:全市共有5萬戶經營出租房,出租面積為354萬平方米,年租金收入突破5億元。目前昆山農民收入45%來自工資,40%來自投資經營,15%來自政府的財政轉移。
昆山對全市11萬戶農村家庭開展了歷時一個多月的收入調查,然后由各鎮(zhèn)統(tǒng)計干部及所在村的村民小組長入戶核對,經農民簽字認可。調查表明,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的家庭達到65%以上。
如今,昆山市、鎮(zhèn)、村三級領導,只要打開電腦,在農村家庭資料數(shù)據庫中就可查到全市每戶農民家庭的基本情況,包括家庭成員資料、技能培訓、勞動力就業(yè)、物業(yè)經營和家庭收入五大類82個指標。
●哪里有尊嚴,哪里就是故鄉(xiāng)——讓游子放下行囊
記者手頭有一本印刷精美的《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它集中了安居、就業(yè)、求學、求醫(yī)、勞動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免費發(fā)給“新昆山人”。
近年昆山的外來人口呈爆炸式增長,2000年才13萬,2005年達到70萬。而本地戶籍人口為65萬,其中又有1/3是近幾年“入籍”的。一位“新昆山人”感嘆:“昆山是個可以讓在外闖蕩的人放下行囊的地方。”
昆山的不少干部都能脫口說出一個數(shù)據:每增加一個“新昆山人”,就增加5萬元地區(qū)生產總值。市委書記曹新平有句話沁人肺腑:“哪里有愛,哪里就是家;哪里有尊嚴,哪里就是故鄉(xiāng)?!?/p>
昆山成立了新昆山人工作委員會,切實保護他們在就業(yè)、社保、司法、子女上學、就醫(yī)等方面的合法權益。近年來,實施集中居住工程,解決了50多萬“新昆山人”的居住問題;全市28所公辦中小學校和11所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向“新昆山人”子女敞開就學大門,有3萬多名“新昆山人”子女在昆山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啟動“新昆山人”子女健康行動,為全市1萬多名“新昆山人”子女免費進行體檢,建立健康檔案。舉辦了“新昆山人風采”征文、戲曲、書法、繪畫比賽,為“新昆山人”在昆山發(fā)展提供平臺。
2005年,昆山每出售的100套房子中,就有38套是“新昆山人”買的,今年將達到42套,“新昆山人”對昆山的認可度和歸屬感可見一斑。(龔永泉 富子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