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十一)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家支持政策,發揮重慶產業門類齊全、專業人才集聚的優勢,積極探索新機制和新模式,推進老工業基地改造。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點領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對參與老工業基地改造、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項目審核、土地利用、貸款融資、技術開發、市場準入等方面給予支持。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推動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勵和引導個體、私營等各種所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造。創造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公平競爭環境,落實中央在融資、財稅、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各項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向“專、新、特、精”方向發展。加快南桐、松藻、天府等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推進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加快采煤沉陷區棚戶區和城鎮危舊房改造。
(十二)著力構建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現有工業基礎優勢,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增強主導產業的優勢和活力。發展壯大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石油天然氣化工、材料工業和電子信息五大支柱產業,形成實力雄厚、關聯性強的優勢產業集群。做強做大汽車摩托車產業,發展小排量、混合動力等節能環保型汽車、柴油車,推進零部件產業的優化升級,建設有利于自主開發的汽車綜合試驗場,增設國家摩托車質量檢測中心,加快建成中國汽車名城和摩托車之都。振興裝備制造業,支持重慶發展風力發電和軌道交通配套裝備。鼓勵發展重型鑄鍛件、齒輪箱、大型柴油機配件等基礎零部件產業。建設柴油機關鍵零部件、傳動部件生產基地,創建西部特種船舶、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基地。高水平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拓展產業規模和產業鏈。優化提升材料工業,做好重鋼環保搬遷和產品結構升級改造。增加氧化鋁有效供應,提高精加工的水平。加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其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十三)積極發展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發揮西部地區特大中心城市優勢,進一步健全現代服務業發展體制,促進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全面發展。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促進金融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建設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增強重慶的金融集聚輻射能力。支持重慶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重要商品儲備基地、三峽庫區中藥材集散地、糧食流通體系和農業科技貿易城建設,構建現代物流基地。打造長江上游地區的“會展之都”、“購物之都”和“美食之都”,形成區域商貿會展中心,促進實現流通現代化。加快重慶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設。鼓勵國內外知名品牌和有實力的商貿流通企業到重慶投資落戶。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發揮集散地樞紐功能。加強旅游資源保護和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開發現代旅游產品,積極發展渝東南地區民族特色手工業和民俗生態旅游,培育一批功能齊全的特色旅游景點。依托三峽工程、三峽文化和三峽生態長廊,構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
(十四)促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加快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設立重慶統籌城鄉科技改革與創新綜合試驗區。國家在重點研發基地布局、支持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基地建設、科技和創新綜合改革試驗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加快研究開發、資源共享和成果轉化科技平臺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業技術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節能減排、資源利用保護等方面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標準的研制。逐步建立服務業科技創新體系,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認真落實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和激勵自主創新的財政、稅收、政府采購等各項政策。探索建立比較完備的科技投融資體系,開展科技保險試點,健全科技創業風險投資機制和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營造集聚人才、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和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政策環境。
(十五)增強“一圈”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新機制,推進“一圈兩翼”統籌協調發展。著力在“一圈”構建大型產業基地,發展產業集群,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發展適宜在“兩翼”布局的相對優勢產業。鼓勵主機成套企業將零部件生產轉移到“兩翼”。支持“兩翼”的農副產品、特色礦產、原材料及粗加工產品拓展市場空間。創新園區共建和資源共享機制,支持“兩翼”特色工業園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依托“一圈”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等優勢,扶持“兩翼”發展特色加工業、現代農業、旅游業和各類服務業。完善“一圈”對口幫扶“兩翼”機制,推進異地辦園、協助引進項目、援建標準廠房、對口扶持企業等工作。探索建立要素和收益共享的“一圈兩翼”互利共贏發展新機制。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完善城鎮功能,增強產業帶動和就業吸納能力,減輕“兩翼”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
五、大力提高開放水平,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
(十六)加快北部新區和保稅港區建設。設立重慶北部新區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制造及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支持北部新區在土地、財稅、金融、投資、外經外貿、科技創新、管理體制等領域先行先試。繼續發揮北部新區內各類國家級園區的特色和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區多園、良性互動、錯位發展的格局。加快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建設,保稅港區功能和有關稅收政策比照洋山保稅港區的相關規定執行。合理配置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人員和監管設施,確保有效監管。認真研究設立“兩江新區”問題。
(十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認真落實國家鼓勵出口的各項政策,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挖掘出口市場潛力,努力保持出口穩定增長。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轉變貿易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服務貿易,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和加工貿易的轉移。積極吸收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注重與外資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投資貿易合作。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走出去設立生產和研發基地,購并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
(十八)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構建區域經濟合作新機制,充分利用各種區域合作平臺,加強同周邊省市、長江沿線、沿海地區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深化周邊合作,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源共同開發、產業分工協作。盡快完成成渝經濟區規劃編制,推進成渝經濟區產業協作,加強渝黔、渝陜資源開發合作。推動沿江合作,建立沿江省市產業協作聯動機制,打造沿江產業帶。強化東西合作,引導西部企業利用重慶內陸開放型經濟平臺,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打造東西部合作示范基地。
(十九)改善內陸開放的政策環境。建立健全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政策體系,營造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的制度環境。加快完善涉外公共管理和服務體系,改善產業配套條件。積極探索沿長江建立大通關模式,推進區域通關改革,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推進江海直達,實現長江水運通關便利化,推進電子口岸建設,解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瓶頸制約。逐步擴大基礎設施和重點行業的市場準入,建立適應對內對外開放的投資體制和激勵機制。加快改善三峽庫區和貧困山區的開放開發環境,對農、林、牧、漁業項目,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等優先給予相應的稅收減免。創新人才引進與激勵機制,加快培養和引進開放型經濟管理人才。
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鄉發展能力
(二十)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按照解決工程性缺水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并重的原則,提高城鄉水利設施建設能力和水資源利用水平與保障能力。繼續支持“澤渝”一期工程建設,優化“澤渝”二期工程規模,因地制宜地建設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開工建設大足玉灘水庫,開展巴南觀景口、南川金佛山等大型水庫前期工作。加快城鎮供水工程、沿江沿河縣城及重點集鎮防洪護岸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提高城鄉居民飲水、農業灌溉用水、防洪減災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水價機制改革,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保障水利良性發展。
(二十一)加快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加快對外通道建設,優化運輸銜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盡快建成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襄渝復線、宜萬、蘭渝、渝利鐵路和遂渝復線,盡快開工建設渝懷復線、重慶至貴陽鐵路、重慶至萬州鐵路、成渝客運專線、黔江-張家界-常德鐵路,規劃建設鄭渝昆等鐵路,形成以重慶鐵路樞紐為中心,多條便捷化、大能力對外通道為骨干的鐵路網布局,推進團結村鐵路樞紐與保稅港區物流聯動。加快重慶轄區國家高速公路網絡建設,穩步開展地方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建成“一環兩射一聯”市內高速公路骨架,國家和省級干線公路達到三級及以上標準,實現“四小時重慶”和“八小時鄰省”的公路通達目標。推動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統籌規劃岸線資源和港口布局,重點建設主城、萬州、涪陵三個港區,以及長江、嘉陵江、烏江高等級航道。實施改擴建工程,提升江北國際機場樞紐功能。加快發展支線航空,盡快建成黔江機場,開展巫山機場前期工作。盡快完成近期建設規劃修編,加快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合理規劃地下管網,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加強港口、鐵路、公路、機場、城市道路的銜接,構建一體化交通換乘系統。支持重慶進行綜合交通體制改革試點。加快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優先考慮在重慶開展“三網融合”試點,支持建設直達國際的專用高速通信通道。
上一頁123下一頁
|